一、先搞懂:强化学习是AI的“游戏通关式学习法”
提到AI学习,我们常听到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它们有啥不一样?用大白话讲,监督学习就像有老师手把手教,AI跟着标准答案学;无监督学习是AI自己对着一堆数据瞎琢磨,找里面的规律;而强化学习,就是AI的“试错学习法”,核心逻辑和咱们玩游戏通关一模一样——不断尝试、接收反馈、调整玩法,直到找到最优套路。
打个比方,你第一次玩消消乐,没人教你怎么玩,只能瞎点乱点。点对了消除方块得分,这就是“奖励”;点半天没反应,或者错过高分组合,这就算“隐性惩罚”。玩得多了,你就知道“凑够三个一样的能消除”“连消能得高分”,慢慢从新手变高手。AI的强化学习也是这个路子,在“尝试-反馈-调整”的循环里,一步步学会做最优决策。
二、强化学习的“铁三角”:谁在学?在哪学?学好了有啥好处?
强化学习的过程看着复杂,其实拆解开来就三个核心角色,用“玩游戏”的例子一对应,立马就懂了。这三个角色就是“智能体”“环境”和“奖励”,堪称强化学习的“铁三角”。
1. 智能体:要“通关”的AI本人
“智能体”就是咱们说的AI,是学习和做决策的主体。就像玩贪吃蛇时握着手机操作的你,AI就是那个“握着”虚拟方向键的“玩家”。它的任务很简单:在环境里不断做动作,比如贪吃蛇里按“上下左右”,自动驾驶里踩油门、打方向,然后根据反馈调整动作。
一开始,智能体就是个“小白”,啥也不懂。比如让AI玩贪吃蛇,它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蛇头不能撞墙”“要吃食物”,只会随机乱按方向键,跟刚拿到游戏的小朋友没啥区别。但它有个优点:记仇也记好,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会牢牢记住,下次绝不再犯(或者少犯)。
2. 环境:AI“玩耍”的舞台
“环境”就是智能体所处的场景,是所有影响它决策的因素的总和。玩贪吃蛇时,环境就是游戏画面里的一切:蛇的身体、食物的位置、四周的边界。这些东西不是固定不变的——蛇吃了食物会变长,食物被吃了会换位置,边界虽然不动,但蛇头靠近就有危险。
换到其他场景也一样,比如训练AI下围棋,环境就是棋盘和黑白棋子的位置;训练AI做家务,环境就是家里的布局、家具的位置、待做的家务清单。环境就像个“考官”,会根据智能体的动作给出不同的“考题”,智能体得根据当下的环境情况做判断。
3. 奖励:AI的“指挥棒”
“奖励”是强化学习的核心,相当于AI的“指挥棒”,直接决定AI往哪个方向学。奖励分两种:正奖励和负奖励。正奖励是“好事发生”的信号,比如贪吃蛇吃到食物得分、游戏通关;负奖励是“坏事发生”的信号,比如贪吃蛇撞墙游戏结束、下围棋丢了关键棋子。
这个“指挥棒”特别重要,AI做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多拿正奖励,少碰负奖励”。就像你玩游戏时,所有操作都围绕“得分”“通关”展开,AI的所有决策也都跟着“奖励”走。有时候还会有“延迟奖励”,比如玩RPG游戏,你当下捡的一把破钥匙,可能到后面才能打开宝箱拿大奖,AI也能学会为了长远的大奖励,放弃眼前的小奖励。
三、用“贪吃蛇”举例:AI是怎么从“菜鸟”变“大神”的?
要说强化学习的过程,没有比“贪吃蛇”更合适的例子了。咱们跟着AI的“成长轨迹”走一遍,就能彻底明白它是怎么“试错”的。
1. 新手期:瞎蒙乱撞,全靠运气
AI刚接触贪吃蛇时,就是个纯粹的“菜鸟”,对游戏规则一无所知。它的操作全是随机的:可能按上键让蛇头往上冲,也可能按左键让蛇头往左拐。这时候的AI,完全是“听天由命”:
- 运气好的时候,乱按刚好朝着食物方向,吃到食物得了正奖励,AI就会默默记下“刚才在这个位置按这个方向,有好处”;
- 运气差的时候,直接撞墙或者撞到自己的身体,游戏结束得了负奖励,AI也会记住“这个位置按这个方向,要完蛋”。
这个阶段的AI,就像刚接触游戏的小朋友,十分钟能撞墙八次,通关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千万别嫌它笨,这些“失败的尝试”都是它的“学习素材”,每一次撞墙、每一次碰巧吃到食物,都在为它后来的“封神”打基础。
2. 进阶期:总结规律,少走弯路
随着尝试次数增多(可能是几千次、几万次),AI开始慢慢“开窍”,从一堆混乱的操作和反馈里总结规律。它会发现:
- 朝着食物的方向移动,大概率能得到正奖励;
- 朝着边界或者自己身体的方向移动,大概率会得到负奖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