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常刷手机、玩电脑,肯定听过“ChatGPT”“AI聊天机器人”这些词——但你知道吗?这些火遍全球的技术,背后都站着同一家公司:OpenAI。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话,把OpenAI扒得明明白白,从它是“干啥的”,到它咋一步步搞出ChatGPT,再到它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全给你说清楚。
一、先搞懂:OpenAI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不少人一听到“OpenAI”,总觉得是“高大上的科技公司”“满是程序员的实验室”——这话没全错,但也不全对。要理解它,咱们先从名字拆起,再讲它的“出身”,保证你听完就懂。
1. 名字里的“Open”和“AI”,原来不是你想的那样
“OpenAI”这俩词,拆开来是“Open(开放)”和“AI(人工智能)”。但你别以为它叫“开放”,就啥技术都往外漏——这事儿得从头说。
一开始,OpenAI确实想走“开放路线”:2015年刚成立时,它喊的口号是“让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不被少数人垄断”。那时候它更像个“公益性质的实验室”,搞出点技术就分享出来,比如早期的“GPT-1”“DALL-E”(能画图画的AI),普通开发者都能拿来用。
但后来变了:2019年之后,OpenAI改成了“有限盈利模式”——简单说,就是“可以赚钱,但不能乱赚钱”。为啥改?因为搞AI太烧钱了!训练一次ChatGPT这样的模型,得用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电费、硬件费加起来能烧几个亿,光靠捐款根本扛不住。
现在的“Open”,更偏向“对人类开放AI的好处”,而不是“把所有技术都公开”。比如你能免费用来聊天、写文案,开发者能通过它的“接口”做小程序,这就是“开放好处”;但它最核心的“模型算法”,就像“祖传秘方”,不会随便往外说——毕竟要是被坏人拿去用,风险太大。
2. OpenAI的“爹”是谁?背后有大佬撑腰
OpenAI能搞出这么牛的技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有两个关键人物和公司撑着。
第一个是“硅谷钢铁侠”马斯克。2015年OpenAI成立时,马斯克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还投了不少钱。那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怕AI发展太快,被谷歌、微软这些大公司垄断,所以搞个“中立的实验室”,盯着AI的发展,别让它“跑偏”。不过后来马斯克撤资了(据说因为和团队理念不合,加上他要忙特斯拉和SpaceX),但他算是OpenAI的“创始人爸爸”。
第二个是微软。2019年之后,微软成了OpenAI的“最大金主”:前前后后投了上百亿美金,还把自己的“Azure云服务器”(简单说就是“超级电脑集群”)借给OpenAI用。你想啊,ChatGPT要处理上亿条数据,没有超级电脑根本跑不起来——微软的服务器,就是它的“动力心脏”。
现在的OpenAI,既不是纯公益组织,也不是像谷歌那样的“纯盈利公司”,更像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科技实验室”:要赚钱养技术,但又得守住“不让AI害人”的底线。
二、OpenAI的“王牌产品”:除了ChatGPT,还有这些狠活
提到OpenAI,90%的人第一反应是“ChatGPT”——但其实它家不止这一个“王牌”。咱们挑几个和普通人关系最大的,用大白话讲清楚它们能干啥。
1. ChatGPT:“会聊天、会干活的机器人”,到底牛在哪?
ChatGPT是OpenAI2022年11月推出的,一出来就炸了锅:有人用它写论文,有人让它改简历,甚至有人让它编代码、写剧本——它为啥这么“全能”?
先搞懂它的名字:GPT是“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的缩写,咱们不用记这么复杂,你就理解成“一个提前学了全世界知识的机器人”。它的“牛”,主要在三点:
第一,“能听懂人话,还能聊明白”。以前的AI聊天机器人,比如你手机里的“智能助手”,往往是“你问一句,它答一句,多问两句就卡壳”。但ChatGPT不一样:你跟它聊“今天不想上班”,它能接“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可以试试先列个简单的工作计划”;你跟它聊“想给女朋友选礼物”,它能根据你说的“女朋友喜欢复古风、预算500块”,给你推荐具体的礼物——就像跟一个“懂你的朋友”聊天,而不是跟“机器人”说话。
第二,“啥活儿都能干,还能举一反三”。比如你让它“写一篇关于‘猫咪为什么爱蹭人’的短文,要口语化,适合发朋友圈”,它写出来的内容会带点小幽默,还会加个可爱的表情;你让它“把这段英文翻译成中文,还要解释里面的俚语”,它不仅翻译准确,还会告诉你“这个俚语在美国年轻人里常用,类似咱们说的‘啥情况啊’”;甚至你让它“帮我修一下这段代码,运行的时候总报错”,它能指出“这里少了个分号,那里循环条件错了”——相当于一个“兼职文案+翻译+程序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