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那篇《论“降龙十八掌”招式名与《周易》卦象的映射关系及内力运行假说》的文章,在“文明星河”APP内部引发的热潮尚未平息,其产生的涟漪,却已远远超出了虚拟社区的范畴,扩散到了现实世界中一个极为特殊且隐秘的角落。
华夏,国家特殊现象研究与防御中心(NSID),某地下深层研究基地。
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正分屏显示着“故纸堆”文章的全文、复杂的能量场模型模拟图,以及一系列来自“遗迹”的、标注着“绝密”等级的古老文献扫描件。
主持会议的,依旧是那位精神矍铄、眼神锐利的周明远教授。他身边坐着几位中心内顶尖的古代文明、能量物理以及信息学专家,包括之前曾对沈清言能力进行过评估的陈、赵两位老教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中央,那位神秘用户“故纸堆”构建的武学原理假说上。
“各位,初步的比对分析结果已经出来了。”周明远的声音沉稳,却难掩其下的一丝波澜,“结果……令人震惊。”
他操作着控制台,将屏幕中央切换成一幅复杂的对比图谱。左侧是“故纸堆”文章中,基于《周易》卦象推演出的“降龙十八掌”各招式内力运行假想路径图,虽然是用现代解剖学和经络学说进行的示意性描绘,但其气机流转、阴阳变化的逻辑内核清晰可见。右侧,则是从某处极其珍贵的“甲级遗迹”中破译出的、关于一种名为“擎天龙罡”的古修行法的部分能量运转记载。这些记载残缺不全,充满了晦涩的古语和象征符号,是中心乃至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耗费数年心血,才勉强解读出的一小部分。
然而,当这两幅图并列在一起时,一种惊人的相似性,跃然屏上!
“根据‘故纸堆’的假说,‘亢龙有悔’之力,应是由丹田起,沿督脉上行至巅顶,而后劲分两路,主力前冲,余势回旋,隐于任脉及四肢诸穴,形成‘盈满知返’之势。”周明远指着左侧的图示,语气加重,“而我们破译的‘擎天龙罡’第三式‘天穹返照’的残篇记载,其核心要义正是‘劲发九天,意留渊海,刚不可久,柔以承之’。其描述的能量引导路径,虽然细节因年代久远和表述差异难以完全对应,但‘巅峰发力,同时预留回旋余地,避免刚极易折’的核心思想,以及能量在主干经脉与分支窍穴间的动态分配模式,相似度极高!”
他切换画面,指向“见龙在田”与遗迹中某种基础蓄力法门的对比。
“‘见龙在田’,假说中强调‘内力沉凝,感应外放,扎根于地,掌控一方’。”周明远继续道,“而遗迹记载的‘地脉听息术’,其入门要求便是‘气沉如岳,神感八方,虽静犹动,涵盖四极’。两者在‘静中寓动,以内感外’的意境和基础能量沉淀方式上,几乎如出一辙!”
“还有‘飞龙在天’与‘擎天龙罡’的冲锋式‘云龙九现’、‘潜龙勿用’与某种敛息秘术‘蜇龙隐’……”旁边的陈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虽然招式名称不同,能量运行的具体细节因个体差异和时代演变必然存在区别,但其蕴含的武学哲理、发力意境,以及对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统一概念的运用逻辑,存在着高度一致的底层架构!”
赵老教授深吸一口气,接口道:“我们动用‘昆仑’超算,对‘故纸堆’文章中构建的整个理论模型,与我们目前已破译的所有相关遗迹文献进行了模糊匹配和哲学内核分析。初步结果显示,其理论模型与遗迹武学原理的 整体哲学契合度,达到了惊人的67.8%!而在几个关键招式意境和基础能量流转逻辑的对应上,契合度甚至 超过了70% !”
70%!
这个数字如同一声惊雷,在寂静的会议室炸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从未接触过任何“遗迹”机密、仅仅依靠公开的传统文化知识(《周易》)和沈清言讲述的、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武侠故事,进行纯粹逻辑推演和哲学思辨的民间学者,其构建的“虚构武学原理”,竟然与远古文明留下的、真实不虚的超凡力量知识,有七成以上的相似性!
这不是巧合。这绝不是巧合所能解释的。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一位年轻些的信息学专家喃喃道,“我们动用了国家力量,耗费无数资源,才从那些断壁残垣和破碎玉简中,艰难地拼凑出一点历史的真相。而他……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靠着公开资料和想象力,几乎‘反向推导’出了接近历史原貌的图景?!”
周明远重重地点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震惊的脸庞:“是的,这就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模式,是‘发掘-破译-理解-尝试应用’。我们认为,历史的真相、力量的源头,深埋于地下,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故纸堆’和之前石德昌的玉牌事件,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说书人还是救世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说书人还是救世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