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原型机的馈赠,如同打开了一道闸门,不仅意味着星耀科技与沈清言之间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合作渠道,更深层次的,是双方在理念层面的一次试探性靠近。林知夏显然不满足于仅仅送出一台先进的设备,她更希望沈清言能够理解并认可星耀科技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所秉持的核心思想。
在沈清言收下“河图”之后,林知夏并未立刻告辞,她沉吟片刻,似乎在斟酌措辞,随后抬起那双充满理性光辉的眼眸,看向沈清言,语气变得更加郑重:
“沈先生,承蒙您不弃,收下‘河图’。这不仅仅是台设备,也承载着星耀科技,或者说,是我个人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您所展现的‘文明伟力’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猜想。不知先生是否愿意拨冗,听我赘述几句?”
沈清言端起茶杯,做了个请便的手势,目光平静,示意她继续。他也想听听,这位站在人类科技前沿的探索者,究竟看到了哪一步。
林知夏得到首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她没有拿出任何实物资料,而是伸出纤长的手指,在那台“河图”原型机的屏幕上快速而优雅地划动了几下。屏幕再次亮起,但这次呈现的不再是信力流动的星图,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由无数节点、连线、数据流和动态公式构成的、仿佛拥有生命般缓缓旋转的三维立体模型。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一个散发着温和而恒定光芒的、如同胚胎又似星核的复杂几何结构,林知夏将其标注为“文明火种(假设源点)”。从这“火种”核心延伸出无数条粗细不一、明暗闪烁的能量流(她标注为“信力流”),它们如同江河脉络,流向模型外围无数个或明亮或黯淡、或稳定或闪烁的节点。这些节点被分类标记为:“个体意识节点”、“集体潜意识海洋”、“文化符号锚点”、“历史事件印记”、“遗迹能量奇点”等等。
整个模型宏大、精密,充满了数学与信息学的美感,仿佛在试图用科学的语言,去描绘一个玄之又玄的文明灵魂生态图。
“沈先生,请看。”林知夏的声音带着一种研究者展示心血的专注与热忱,“这是我们基于您数次事件(包括冰火岛仁心反馈、光明顶规则演化、气血狼烟能量残留等)的公开及有限监测数据,结合星耀庞大的文化数据库与人类行为学模型,尝试构建的一个……‘文明信力动态交互模型’。”
她开始详细阐述这个模型的核心理念:
“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文明,其本身可能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动态的‘意识-能量’复合场,我们称之为‘文明信力场’。这个场的能量源泉(即先生所代表的‘火种’),通过特定的‘文化叙事’和‘集体认同’(比如您讲述的故事、引动的遗迹规则、吟诵的诗词)作为催化剂和转化器,将散逸的、无序的个体精神能量(好奇、认同、敬畏、感悟等),汇聚、提纯、转化为一种更高级、更有序的‘信力’。”
她的手指点在模型核心与那些能量流的连接处:“这种‘信力’,既可以反馈滋养‘火种’本身,使其愈发旺盛;也可以被‘火种’或其代言人(比如先生您)调用,以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规则映射’方式,干涉现实,显化奇迹,比如具现遗迹、优化人体、乃至形成‘诗意领域’。”
“而整个过程,”林知夏的目光炯炯有神,“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文明火种传播理念,引动认同,汇聚信力;信力反哺火种,增强其力量,使其能传播更深远、更精妙的理念,引动更深层次的认同,汇聚更磅礴的信力……如此循环往复,文明得以在精神与能量层面不断升华、壮大!”
她阐述的这套模型,虽然依旧带着浓厚的科学假说色彩,许多细节充满了推测和假设,但其核心逻辑——以文明叙事汇聚精神能量(信力),信力反哺文明并显化力量,形成正向循环——竟然与沈清言借助《文明纪行》和太初所行的道路,在宏观层面上高度契合!
沈清言眼中终于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他能感觉到,林知夏和她的星耀科技,并非在胡乱猜测,而是真正触摸到了那扇门的边缘,甚至透过门缝,窥见了一丝门后的风景。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近乎准确地描述了他力量体系的运作框架!
“林总此论,颇有见地。”沈清言缓缓开口,算是给予了肯定,“虽不尽然,然大道殊途,或可同归。”
得到沈清言的认可,林知夏脸上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那是思想得到共鸣的激动。她深吸一口气,抛出了她此行最具野心的构想,也是她开发“信力APP”乃至“河图”的深层初衷。
“先生,正因我们相信这套模型,相信‘文明信力’的存在与价值,所以,我们才有了一个……或许有些大胆,甚至不自量力的想法。”林知夏的语气变得格外认真,甚至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说书人还是救世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说书人还是救世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