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内部对是否承接全国最大储能电站项目产生激烈分歧,老派工程师坚持传统火电技术稳妥可靠,年轻团队则拿出创新设计方案但风险极高;
正当争论不休时,竞争对手已暗中布局抢占资源,我们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最终抉择。
---
会议室里的空气像是凝固了,又像是被无形的力量反复撕扯。长条桌一侧,头发花白的李工工指尖重重地点在摊开的效果图上,那上面是线条规整、布局方正的的传统储能方案。“超导储能?液流电池?听起来花哨!全国最大单体项目,不是给年轻人练手的试验田!稳定,可靠,全生命周期成本可控,这才是根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砸在每个人心上。“我们院在火电、在常规储能上的金字招牌,不能砸在一个追求概念新颖的项目上。”
桌子的另一侧,秦朗感到身边团队成员的呼吸都屏住了。他能感觉到那种被压抑的、几乎要迸发出来的能量。他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动作幅度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
“李工,各位领导,”他的声音起初有些紧,但迅速稳定下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清晰,“稳定可靠我们从未忽视。但‘最大’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规模的简单放大。”他抬手,遥控器点亮了投影,三维动态模型旋转,模块化设计、热管理流体路径、智能调控节点闪烁着幽蓝的光泽。“我们的多层级安全冗余设计,在这里,还有这里,极端工况模拟通过率百分之百。能量转换效率,比传统方案提升至少八个百分点。这不是冒险,这是基于最新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对面几位眉头紧锁的老工程师。“这个‘最大’,应该是技术标杆,是定义未来行业标准的机会。如果只求稳妥,我们设计的将不是未来,只是一个放大的过去。”
争论如同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持与质疑的声音交错,技术路线、成本估算、运维风险,每一个点都被反复研磨。秦朗感觉喉咙有些发干,每一次回应都消耗着巨大的精力。就在讨论陷入胶着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综合部主任快步走到院长身边,俯身低语了几句,递过一张纸条。
院长的眉头瞬间锁紧,脸上的肌肉似乎都僵硬了。他沉默地盯着那张纸条,足足有五六秒,整个会议室因这突如其来的静默而变得落针可闻。
“刚收到的消息。”院长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得让人心悸,“辰风设计院的人,由副院长带队,昨天就到了金安市,正在和政府、投资方密集接触。”他抬起眼,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他们提出的方案核心,与我们刚才讨论的某些创新点,高度相似。”
一股寒意顺着秦朗的脊椎爬升。金安市,正是他们前期投入大量资源、视为关键突破口的项目所在地。高度相似?怎么可能?这些核心构思是他们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反复推演才确定的。
“我们内部有数据泄露?”有人失声问道。
院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回给众人:“现在不是追查的时候。对方已经抢到了我们前面。留给我们的时间,”他看了一眼腕表,“最多48小时。48小时内,我们必须拿出最终方案,并且要确保比辰风的更有竞争力,更能打动业主和地方政府。否则,前期所有投入付诸东流,这个标志性项目,将与我们失之交臂。”
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轰然压下。之前的技术路线之争,在生存危机面前,显得苍白而奢侈。
“散会。李工,秦朗,你们两位留一下。”
人群带着沉重的表情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三人,空气重新凝固。
院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在两位技术核心之间移动。“争论暂停。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赢的方案。老李,你的经验;秦朗,你的新思路。必须融合。有没有可能?”
李工紧抿着嘴唇,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秦朗则握紧了放在膝上的拳头,指甲陷进掌心。
“院长,”李工先开口,声音带着疲惫,“我不是顽固不化。但强行嫁接两种不同理念的方案,很可能变成一个四不像,风险叠加。”
“李工,”秦朗强迫自己冷静,语速加快,“传统方案的基建部分、电网接入逻辑完全可以保留,这是稳定性的基石。但在核心储能介质和集群控制上,采用我们的新架构。这不是嫁接,这是进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模拟,用实际数据说话!”
李工猛地看向他,眼神复杂,有审视,有怀疑,也有一丝极细微的动摇。“模拟?时间呢?48小时,够你跑完所有极端情况吗?”
“不需要跑完所有!”秦朗迎着他的目光,“我们聚焦最关键的三个风险点:初始能量爆发、长期循环衰减、故障链式反应。集中算力,优先模拟!如果这三个点能通过,方案可行性就过了大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