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医案雏形
夜色渐深,辰瑶诊所二楼的灯光却依然亮着。白日的喧嚣已然散去,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车流声,衬得室内愈发安静。
楚瑶坐在书桌前,桌面上摊开着几个厚厚的硬壳笔记本,旁边堆叠着大量手写的诊疗记录和处方笺。她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无框眼镜,眉头微蹙,神情专注,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飞快敲击,时而停下来,拿起旁边的记录本仔细核对。
距离她不远处,林辰正安静地整理着药柜,将新补充的药材分门别类放好,动作不疾不徐。两人各忙各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安宁。
“林辰,”楚瑶忽然停下敲击,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你来看一下这个病例的归纳,我这样表述是否准确?”
林辰闻言,放下手中的药屉,走到楚瑶身边,俯身看向电脑屏幕。
屏幕上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表格,标题是“辰瑶医案 - 类风湿关节炎(痹症)案例001”。下面详细记录了张大妈初次就诊时的症状(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舌苔脉象(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林辰当时的诊断(寒湿痹阻,气血不通),采用的针灸取穴(犊鼻、阳陵泉、足三里等),以及后续的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和每次复诊的变化与调整。
在表格最后,楚瑶还增加了一栏“疗效总结与机理分析”,她写道:“首次针灸后疼痛立减,活动范围增大,乃因针刺特定穴位,激发经气,温通经络,驱散寒湿。后续汤药内服,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柔筋,知母清热润燥(防温药过热),白术、附子等祛风散寒除湿,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痹之效。体现了中医‘针药并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思路。”
林辰仔细看了一遍,眼中掠过一丝赞赏。楚瑶的归纳不仅客观准确,更难得的是,她已经开始尝试用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治疗过程,虽然其中一些中医术语的运用还稍显稚嫩,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表述很准确。”林辰肯定道,随即指向“机理分析”部分,“这里,‘激发经气,温通经络’可以再具体一点,可以补充说明选取阳明经(犊鼻、足三里)和少阳经(阳陵泉)穴位的原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主枢,通调气机,选取这两条经络的穴位,能更快调动气血,疏通痹阻。”
楚瑶眼睛一亮,立刻在电脑上噼里啪啦地补充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原来如此,我就觉得光是说温通经络有点笼统……”
看着她认真记录的样子,林辰嘴角微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他想起楚瑶刚来诊所时,还对中医的理论将信将疑,如今却已经能沉下心来,试图深入理解其中的奥妙。这种转变,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一次次亲眼见证疗效基础上的理性求知。
“还有赵天昊那个外伤感染的病例,”楚瑶又点开另一个文档,“我把他当时医院诊断(建议清创手术,可能留疤)和我们用的草药敷贴(黄芪、当归、冰片等)方案做了对比。重点突出了中药外敷在促进生肌敛疮、避免疤痕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你提到的‘煨脓长肉’理论……”
她一边说,一边调出资料,里面甚至还有她从医学期刊上下载的关于黄芪苷、当归多糖促进创伤修复的现代药理研究摘要。
“你还在查这些?”林辰有些意外。
“嗯,”楚瑶推了推眼镜,语气认真,“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治好病。还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受现代医学教育的人,理解为什么能治好。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结合现代的研究,来解释古人的智慧。这样,或许才能让更多的人信服中医,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神秘的经验’。”
她顿了顿,看向林辰,眼神清澈而坚定:“我知道这很难,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这是让中医真正走下去,走得更远的一条路。而你治疗的这些成功病例,就是最好的研究样本和证据。”
林辰沉默了片刻,看着楚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属于探索者和理想者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师父玄机子当年在灯下翻阅古籍、斟酌药方的身影,只是时代不同,方式也在变化。师父守护的是传承不灭,而楚瑶想的,是如何让这传承在新的时代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这条路,确实不容易。”林辰缓缓开口,“会有很多质疑,也需要更严谨的态度。但你愿意去做,很好。”
得到林辰的肯定,楚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像是得到了最珍贵的奖励。她动力更足了,重新埋首于电脑前,手指飞舞。
“我已经初步整理出十几个典型病例了,包括苏老爷子的热毒内陷、急诊室那个心梗患者的针灸急救、还有几个小儿推拿和针灸减肥的……”楚瑶一边操作一边说,“我打算先按病种分类,比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症等,每个病种下再细分具体病症。每个案例都包含病状、诊断、治法、方药(或针灸取穴)、疗效和我们的分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岐黄下山觅亲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岐黄下山觅亲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