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没接话。他打开个人终端,重播“丑”字消散的影像。裂纹的走向,确实与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曲线高度相似。那种流动感,不是算法生成的,是某种更原始的、关于“如何流动”的记忆。
他忽然起身,走向工位角落的月壤样本箱。那里有一小袋从东翼采集的原生月壤,还未激活基因序列。他取出墨斗,轻轻擦拭,银边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过去每次遇到瓶颈,他都会这么做,仿佛那把祖传工具里藏着母亲修复工笔时的耐心。
但今天,墨斗没给他答案。
他放下它,拿起钢笔,蘸了点水,在纸上画散热结构。笔尖卡顿,线条歪斜。他扔下笔,直接抓起一把月壤,撒在金属托盘上,用墨斗线轻轻压过表面。
线一接触月壤,温度读数跳了一下。
他愣住,重新测量。这次,他把线浸入样本深处。导热速度比标准值快1.8倍。不是因为颗粒密度,也不是因为金属氧化物含量——这些他早就测过无数遍。
是因为线本身。
墨斗线是蚕丝混银丝编织,母亲留下的那卷线,曾用于敦煌壁画修复时的精准定位。它本身不具备导热优势,但在接触激活态月壤的瞬间,某种共振发生了。
他盯着托盘里的月壤,忽然明白了什么。
不是月壤变了,是它们认出了什么。
他调出“丙”预案的初始激活记录,翻到双印验证那一刻的数据流。朱砂光晕的波长,52.6Hz,与墨斗银边的共振频段交点完全一致。当时他们以为只是巧合,是技术参数的匹配。
但现在看来,那是一次识别。
月壤记得这个频率。
就像它记得《营造法式》,记得“镇煞九叠图”,记得飞天的衣袂该怎样飘。
它不是在响应指令,是在回应熟悉的事物。
他站起身,走向分析室门口。苏芸还在研究那张热流图,发簪上的朱砂已经干了,但她没擦。
“我有个想法。”他说,“别停机。”
她抬头。
“我们不清扫散热泵。”他声音很轻,“我们让月壤来散热。”
她没问怎么散。她只是把发簪插回发间,点了点头。
主控舱里,小满的AI视觉系统突然报警。她调出东翼腔体内部画面,发现那道裂纹正在缓慢闭合。不是修复,是月壤在主动填充。填充物的热导率异常高,且结构呈现出类似蜂窝的六边形排列。
她没说话,只是把画面静帧保存,标注时间:第218小时03分。
赵铁柱在通讯频道里低骂了一句:“这玩意儿……真活了。”
林浩接入系统,重新启动打印指令。喷头阵列缓缓复位,散热泵仍在高温运行,但他没有调用清洁程序。他在冷却协议里插入了一段新代码——不是强制降温,而是引导热量流向月壤的特定区域。
系统提示:“非标准操作,确认执行?”
他按下确认。
打印重启。
第一滴月壤浆液喷出时,主控屏的角落,小满的AI视觉捕捉到一道微弱的光纹。它不像“子”,也不像“丑”,而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符号,笔画如根须蔓延,又似水流分支。
三秒后,消失。
陈锋站在枢纽监控点,匕首插回地面。辐射仪的读数在峰值时再次跳动,形成一段不规则的节奏。他低头看了眼战术平板,YH-0坐标依旧锁定,但脉冲频率的波形图上,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凸起,像是心跳漏了一拍。
他没记录。
他只是把匕首握得更紧了些。
林浩坐在工位前,墨斗放在桌角,银边微微发烫。他没再去擦它。钢笔躺在图纸上,笔尖朝下,像一根静止的指针。
他打开终端,调出月壤导热性测试的空白模板。
光标在输入框里闪烁。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