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因女子学堂之争而起的喧嚣与僵持,并未随着退朝的钟声而真正消散。那关乎“礼法”与“民生”、“祖制”与“变通”的激烈争论,如同沉闷的雷声,滚过长安城的上空,在无数关注此事的人心中激荡不休。支持者忧心忡忡,反对者暗自得意,更多的旁观者则在观望,等待着那最终能一锤定音的力量出现。
而这股力量,此刻正深居于重重宫闱之内,慈宁宫的主人——皇太后,萧景澜的嫡母,萧惊寒的皇嫂。
皇太后年近花甲,鬓角已染霜华,但眉宇间那份历经三朝沉浮沉淀下的雍容与威仪,却丝毫未减。她虽久不直接干政,但宫中耳目灵通,朝堂上那场关于女子学堂的激烈辩论,早已由心腹宫人详细禀报上来。
此刻,慈宁宫内熏香袅袅,气氛宁静。皇太后正手持一份由内侍省整理呈送的、关于互助总会历年安顿女子生计的简录,细细翻阅。暖阁的窗棂半开,窗外几株老梅疏影横斜,虽未到花期,却自有一股坚韧的气度。
“为了几个字,‘牝鸡司晨’,‘败坏风俗’……便将万千女子求生之路、向上之阶,堵得这般严实么?”皇太后放下手中的册页,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沧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她抬起眼,目光望向窗外那株老梅,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更遥远的过去。
“母后可是在忧心朝堂上女子学堂之事?”侍立在一旁的萧景澜轻声问道。他下朝后便径直来了慈宁宫请安,亦是存了探听母后态度的意思。
皇太后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皇帝,你以为,哀家这慈宁宫,若无先帝早年允准,许哀家阅览史书、过问宗室子弟教养,哀家可能在这深宫之中,安然度过当年诸皇子争储之祸,并辅佐你顺利登基?”
萧景澜神色一凛,恭敬答道:“母后睿智明断,非寻常女子可比。当年若无母后坐镇宫中,稳定人心,儿臣恐难顺利承继大统。”
“非也。”皇太后缓缓摇头,目光幽深,“非是哀家天生睿智,而是先帝给了哀家读书、明理、参与的机会。若哀家亦如寻常宫妃,只知争宠绣花,困于方寸之地,眼界心胸皆被束缚,又何来后来的‘睿智明断’?”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女子并非无才,而是往往,没有机会展才,没有路径明理。”
她拿起那本互助总会的简录,指着上面一个个数字和事例:“你看这苏清辞,创办绣坊,组建总会,安顿了多少无依女子?她西行一趟,不仅未失我天朝体统,反为我大靖赢得四方敬重。其所凭借者,非家世,非夫权,乃是其自身超凡的技艺、过人的胆识与开阔的胸襟!这等女子,其所思所想,岂是周允贞那等迂腐之人所能度量?”
萧景澜静静聆听,心中已然明了母后的倾向。
皇太后继续道:“编纂《绣典》,是承古;创办学堂,是启今。让女子习艺,使其有立身之本,有明理之途,于国而言,是多一份安定之力,于家而言,是多一根擎天之柱。这并非动摇国本,恰恰是巩固国本!那些只会空谈礼法、无视民生疾苦的论调,才是真正的误国之言!”
她的声音渐渐变得坚定有力:“皇帝,你既已亲政,当有乾纲独断之魄力。有些利于江山社稷、惠及黎民百姓之事,即便一时非议汹汹,也当力排众议,推行下去!这女子学堂,哀家看,办得好!”
得到母后如此明确且强有力的支持,萧景澜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他躬身道:“儿臣谨遵母后教诲。”
皇太后微微颔首,沉吟片刻,道:“既然朝堂之上争议不休,皇帝直接下旨恐仍有微词。也罢,此事,便由哀家来做个了断吧。”
三日后,一道明黄色的懿旨,自慈宁宫而出,经由司礼监,正式颁行天下。
这一日,苏清辞正在编纂馆内,与几位绣艺大家商讨学堂初步拟定的课程纲要。馆内气氛因朝堂之争而略显沉闷,虽然工作仍在继续,但每个人眉宇间都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突然,馆外传来一阵喧哗与整齐的脚步声。紧接着,司礼监掌印太监那特有的、带着皇家威严的唱喏声清晰传来:
“慈宁宫皇太后懿旨到——!靖安王妃苏清辞接旨——!”
整个编纂馆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绣娘、编修、官吏皆放下手中事务,目光齐刷刷地望向门口,心中俱是猛地一紧。就连原本在偏厅处理事务的萧惊寒,也闻声走了出来,立于廊下,玄色的身影带着一种凝重的关注。
苏清辞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稳步走出正厅,于庭院中央香案前跪伏下来:“臣妇苏清辞,恭聆皇太后娘娘懿旨!”
那掌印太监展开明黄绢帛,朗声宣读,声音洪亮,传遍整个院落,甚至引得周遭街巷的百姓也纷纷驻足侧耳:
“坤载厚德,母仪天下。咨尔靖安王妃苏清辞,性秉柔嘉,才彰淑慎。襄赞编纂《大靖绣典》,功在社稷;首创绣业互助总会,惠及闾阎。近悉尔奏请设立女子学堂,广传绣艺,嘉惠女流,导人以善,授人以渔,实乃深宫所喜闻,亦哀家所乐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