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那个昙花一现的信号点已经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它留下的涟漪,却在“蜂巢”安全屋的控制室内无声地扩散,搅动着本就凝滞的空气。
那不是随机的能量逸散。
其出现的位置之偏僻,持续时间之精准,频谱特征之纯粹,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这是有意识的引导。
“‘门’的另一边……智慧程度可能远超我们预估。”谢予琛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带着一种面对未知强敌时的凝重。
他修长的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敲击,试图捕捉信号残留的蛛丝马迹,但一无所获。“它在试探,还是在……投放诱饵?”
我感受着体内“起源”那微弱的、仿佛被那信号牵动了一下的共鸣,心头沉重。“守夜人,分析该坐标点的地理及历史数据,关联‘彼岸计划’日志,寻找任何可能的联系。”
“任务已建立。坐标点位于北郊落雁山原始森林保护区深处,无常规道路通达。历史记录显示,该区域在‘彼岸计划’初期曾设立过一处临时观测站,代号‘倾听者’,用于早期‘回声’背景辐射监测,后因信号过于微弱且不稳定废弃。”
“关联日志条目……发现加密记录一条,权限等级:最高(谢婉清)。解密中……”
控制台主屏幕一闪,一份泛着陈旧电子光泽的文档被打开。
标题是:《关于“共鸣点”与“频率锚定”的假设——基于“倾听者”观测数据的初步推断》。
我们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
文档中,谢婉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认为“门”并非均匀地存在于空间某一点,而是在现实维度中存在多个天然的、或因其能量扰动而产生的“薄弱点”或“共鸣点”。
这些点对“回声”能量的通过或感知更为敏感。
早期的“倾听者”观测站,可能就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共鸣点”上。
她进一步推断,如果能精确找到一个稳定的“共鸣点”,并利用“起源”这类能与“门”产生同频共振的能量源作为“频率锚”,或许能建立起一个比当前动态封印更稳定、更持久的“屏障节点”,甚至……有机会反向测绘“门”的结构,寻找其根源或弱点。
然而,文档在此处戛然而止,后面是大片的空白和一行标注:“理论验证缺失,‘共鸣点’定位技术不成熟,风险未知。”
风险未知。
四个字,道尽了前路的莫测。
那个突然出现的信号,恰好就在废弃的“倾听者”观测站附近!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它是在告诉我们……那里有一个‘共鸣点’?”我看向谢予琛,心中震撼。
“或者,它是在利用我母亲未完成的理论,引诱我们过去。”谢予琛的眼神锐利如刀,但深处也藏着一丝被触及过往的痛楚,“一个稳定的‘共鸣点’,对于试图冲破封印的‘它’而言,价值同样巨大。这可能是陷阱,姜时安。”
我明白他的顾虑。
刚刚从一场认知和能量的崩溃中侥幸存活,任何与“门”相关的主动接触都无异于玩火。
固守“蜂巢”,利用这里的资源和守夜人的数据库从长计议,似乎是更稳妥的选择。
但是……
“如果我们不去,‘它’会不会利用那个‘共鸣点’做些什么?”我提出另一个可能,“信号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封印的松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被动等待,可能意味着错失最后的机会,甚至迎来更无法挽回的局面。”
是冒险主动出击,探寻可能存在的契机,还是被动防守,等待不知何时会降临的、更猛烈的冲击?
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抉择。
控制室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机器运行的微鸣。我们两人,一个是被真相击碎后艰难重组的前执棋者,一个是意外背负使命却力量弱小的“载体”,此刻却必须共同决定下一步的落子,这落子可能关乎无数人的命运。
谢予琛的目光从屏幕上的文档移开,落在我脸上,审视着,权衡着。他看到了我眼中的坚决,也看到了那份与他相似的、被卷入巨大漩涡的无奈与不得不为。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准备装备。”他站起身,走向武器库的方向,声音恢复了惯有的、不容置疑的冷硬,但那冷硬之下,似乎多了一丝不同的东西,“天亮前出发。”
“你确定?”我追问了一句。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将主动踏入一个明确的、可能是敌人精心布置的险地。
他在武器库门口停下,没有回头,只留下一个挺拔却背负着沉重过去的背影。
“我母亲用生命去研究它,去阻止它。如果那里真的有她寻找的答案……我没有逃避的理由。”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波动,“而且……这是我欠她的。也是……欠你的。”
最后几个字轻得几乎听不见,但他确实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用五百块,让渣前夫跪遍全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用五百块,让渣前夫跪遍全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