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黑暗中的VDV侦察兵们依旧静默如钉,60多名队员分散在营地外围的各个角落,激光指示器的红点在火海中不断移动,精准标记着每一个残余目标。
天空中,伊尔-76和运-20运输机群在J-15、J-16战斗机与武装直升机的严密掩护下,开始低空投放装备与士兵——BMD-4空降战车、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从机舱滑出,打开减速伞缓缓降落。
第234、104近卫空中突击旅的士兵们,带着武器伞降而下,落地后立刻集结,朝着营地发起冲锋。
“所有运输机注意,进入投放空域,高度4200米,风速6米/秒,满足空降条件!”
指挥机的通讯指令刚传到各机组,伊尔-76MD-90A与运-20的座舱内,领航员已完成最后一次坐标校准,投送控制器上的绿色指示灯连续闪烁。
高原稀薄的空气并未影响机群的精准占位,J-15、J-16战斗机群在上方1000米空域形成警戒圈,雷达全功率扫描,随时拦截可能出现的残余威胁。
“舱门开启!投放准备倒计时10秒!”伊尔-76的尾舱门缓缓向下打开,凛冽的高原寒风瞬间灌入机舱,带着沙粒的气流吹得士兵们的迷彩服猎猎作响。
负责投放引导的士官顶着强风,双手紧紧抓住舱壁扶手,对着身后的空降兵群嘶吼:“检查伞具!主伞、备份伞锁扣确认!武器固定带拉紧!”
第234旅的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双手快速划过胸前的D10军用降落伞包——主伞伞绳与背带系统连接牢固,备份伞触发拉环处于待命状态。
斜挎的RPG-7V2被专用锁具固定在背部,PKP通用机枪的弹链盒用魔术贴紧贴大腿,确保空降过程中装备无晃动、无脱落。
沃洛佳抬手拍了拍头盔上的供氧面罩,指尖划过夜视仪的电源开关,确认氧气流量稳定在每分钟2升,符合高原空降标准。
“5!4!3!2!1!投放!”
随着引导士官的口令,第一组空降兵如同离弦之箭,双脚蹬地,按三人一组的楔形编队依次跃出机舱。
高原夜空下,他们的身影在空中快速展开,主伞在3800米高度准时开伞,乳白色的伞衣如盛开的雪莲,伞绳张力均匀,确保下降速度稳定在5米/秒。
士兵们双腿并拢,双手轻握操纵带,根据地面VDV侦察兵传回的红外指引,微调伞降方向,朝着预定集结点靠拢。
与单兵空降同步,伊尔-76的侧舱门开启,BMD-4M空降战车采用“人车一体”投送模式——战车被包裹在大型投送伞系统中,4具主伞与2具减速伞协同工作,伞衣面积达200平方米,有效抵消战车13.6吨的重量。
投送系统的激光高度计实时测量离地距离,当降至150米时,减速火箭自动点火,产生反向推力,将战车落地速度缓冲至3米/秒,确保履带与悬挂系统不受高原硬地冲击。
运-20的货舱内,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的投送更为精密。10台机器人分为两组,固定在模块化投送架上,架体底部装有缓冲气囊与液压减震器。
投送架滑出机舱后,首先展开减速伞降低初速,当高度降至800米时,投送架自动解体,机器人各自开启小型降落伞,同时机身的姿态控制系统启动,通过调整侧翼舵面保持平衡,确保30毫米机关炮与反坦克导弹发射器的瞄准基准不受影响。
“直升机编队注意,机降区无残余防空威胁,可实施低空机降!”
米-26AMTSh-VN27m重型直升机群在30米高度悬停,机身下方的绞车开始下放索具,天王星-6扫雷机器人与后勤保障机器人通过快速索降落地,落地后立刻展开自检,5秒内进入待命状态。
米-35Ms、直-20Tms武装直升机则采用“悬停侧滑机降”模式,机舱侧门打开,兔子海军陆战队的特种兵双脚踩着舱门边缘,在直升机悬停的瞬间纵身跃下。
落地时顺势翻滚卸力,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他们的单兵护盾已提前开启,QBZ-191步枪保持待击发状态,落地即形成警戒阵型。
整个投送过程严格遵循“先装备后人员、先保障后作战”的原则。
第一波投送扫雷机器人与工程装备,快速开辟安全集结区。
第二波投送空降战车与战斗机器人,构建地面突击核心。
第三波投送步兵与特种部队,完善作战编成。J-16战斗机群持续低空掠过投送空域,利用航炮清理零星残余目标,为机降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掩护。
卡-52mb2c武装直升机则在集结区外围巡逻,雷达锁定任何移动目标,随时准备发起攻击。
短短8分钟,近2000名作战人员、31辆空降战车、30台战斗机器人及配套保障装备全部完成投送。
落地后的士兵们仅用3分钟就完成集结,BMD-4M战车启动引擎,履带碾过碎石地发出低沉轰鸣。
天王星-9的30毫米机关炮完成预热,炮管缓缓转动,对准营地方向。
海军陆战队特种兵已搭乘直-20Tms,朝着指挥部与女孩关押点高速机动——这是一场精准、高效、专业的高原立体空降。
(第一批2000人,第二批3000人。空降兵数量)
喜欢在时空中流浪的军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在时空中流浪的军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