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海面上,朝阳刺破云层,将金色的光洒在东风号航母的甲板上。随着直-18J预警直升机的螺旋桨轰鸣声逐渐清晰,赤旗军东风号航母战斗群按预定航线缓缓驶入目标港口——该港口位于大陆东海岸,背靠内陆平原,距127师驻守的海鸥城约300公里,是150师“梯度推进、纵深布防”战略中的首个陆上据点。
舰队锚定后,甲板立即进入“舰载机调运-装甲卸载”双轨作业模式:直-20通用直升机采用“外挂吊运”方式,将T90M2B主战坦克的动力舱、炮塔等模块化部件,精准投送至港口预设的装甲集结区;
075两栖攻击舰则启动“坞舱泛水”程序,LCM-1E机械化登陆艇搭载库尔干人-25步兵战车、虎式装甲车依次驶出,在登陆艇引导下完成“泛水-抢滩-集结”流程,履带碾过港口水泥地时,通过“主动悬挂调节”系统将震动幅度控制在5mm以内,避免精密设备受损。
150师师长米哈伊尔准将站在东风号舰桥的战术指挥台旁,通过“舰载光电侦察系统”扫视港口周边3公里范围,确认无丧尸集群及不明武装活动后,对着加密通讯器下达指令:
“各作战单元执行‘堡垒-1’部署方案——一团以‘三角警戒阵’沿港口围墙构建外围防线,二团依托‘模块化工事组件’搭建临时防御阵地,三团与工兵连组成‘清剿分队’,采用‘步坦协同’战术清理周边5公里内的丧尸聚集点!”
地面作业随即展开:负责警戒的士兵携带AK12突击步枪,在围墙制高点架设“红外对射报警装置”与“便携式雷达侦察仪”,形成“目视警戒+电子监控”双重防线;工兵连启用“液压破碎锤”与“轮式装载机”,对港口内废弃集装箱实施“分类清理-集中堆放”,为装甲车辆预留“隐蔽待机区”;医疗分队驾驶ZSA-UK Linza装甲医疗后送车,
在据点中心区域完成“伤员接收-紧急救治-物资储备”三位一体部署,车辆搭载的“车载生命监测系统”可实时传输伤员生命体征数据至后方医疗站。
不到半天时间,港口临时防御体系已达成“陆上阻截-岸防警戒-火力覆盖”标准:围墙外侧挖掘2米深、1.5米宽的“反坦克壕”,内侧架设“蛇腹型铁丝网”与“定向雷阵”;3个关键入口处部署ZA-SpN“泰坦”防地雷反伏击车,
车顶加装的PKM魔改超级现代化机枪完成“射界标定”,该枪配备的“皮卡汀尼战术导轨”可兼容“全息瞄准镜”与“战术握把”,结合“枪口制退器”将连发射击精度提升30%,有效射程覆盖入口周边500米范围,形成“交叉火力网”。
米哈伊尔准将在据点内巡视时,手指轻触PKM机枪的“战术导轨锁定装置”,对身边的作战参谋说:“当前防御需强化‘装甲机动支援’能力——让装甲营将T90M2B坦克部署至据点东西两侧的‘预设发射阵地’,通过‘车载惯性导航系统’完成射击诸元装订,确保接到指令后30秒内实施火力支援;
后续向内陆探索时,采用‘扇面搜索’战术,优先摸清30公里内的‘资源点’与‘丧尸迁徙路线’,为与127师建立‘陆上交通线’奠定基础。”
此时,港口外海域,东风号航母的“相控阵雷达”保持“全功率扫描”状态,护卫舰以“环形巡逻阵”在10公里半径内执行警戒任务,通过“舰载声呐系统”监测水下异常目标。
夕阳西下时,150师临时据点内点亮“野战照明灯”,士兵们围着“便携式炊事车”补充热食,装甲车辆则在“隐蔽待机区”启动“发动机预热”程序,确保随时可投入战斗——这座原本荒芜的港口,已通过系统化部署,转型为赤旗军向大陆推进的“前哨堡垒”。
就在防御工事进入“收尾验收”阶段时,东风号航母指挥室内,宋扬忠少将通过“卫星通讯链路”与赤旗岛总部完成战术协同,随后对着通讯器下达调整指令:
“各舰执行‘归建-留防’计划——除2艘055D型驱逐舰留守港口周边海域外,其余舰船于3天后按‘编队返航航线’返回赤旗岛,留守驱逐舰需启用‘舰载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与陆上防御体系构建‘海空协同预警网’。”
消息传至150师,米哈伊尔准将正带领技术人员检查T90M2B坦克的“炮长主瞄准镜”,闻言立即补充部署:
“接下来3天执行‘强化-1’方案——工兵连在港口海岸线埋设‘智能感应水雷’,与055D驱逐舰的‘舰载雷达’形成‘数据联动’,一旦发现目标立即触发‘声光报警’;让后勤分队将AK12步枪的弹药储备提升至‘每兵15个弹匣’标准,同时为装甲车辆补充‘附加装甲模块’,确保失去舰队空中支援后,仍具备独立防御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在时空中流浪的军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在时空中流浪的军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