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ν-37
归档人:陆沉
归档日期:2030年9月3日
密级:需七枚“鲸落鳞”同时置于月光下解锁
第一章:
我第一次见到那具白鲸骨架时,它正悬在海洋博物馆的穹顶下。椎骨的缝隙里卡着颗鸽卵大的珠子,泛着幽蓝的光,像凝固的月光。更诡异的是,骨架的第七节颈椎上,刻着串极小的符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1928年北极科考队的秘密标记。
馆长老范在骨架下的展柜里发现了半本日记,纸页被海水泡得发涨,字迹却异常清晰:“第七头鲸的胃里,藏着‘冰海之眼’,它会指引我们找到沉没的‘极光号’。”日记的主人是我祖父,他是当年科考队的随船医生,1929年随船失踪,官方记录为“撞上冰山,全员遇难”。
“这珠子不是鲸珠。”海洋生物学家林夏用镊子夹起珠子,“是人工合成的荧光石,里面裹着片鲸须,须上的刻痕和你祖父日记里的符号一致。”她突然指着白鲸的颌骨,“你看这磨损痕迹,不是自然死亡的,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撬开了嘴。”
展柜的玻璃上,有个模糊的掌印,指纹库里没有匹配记录,但掌纹的中心,有块心形的疤痕——和我左手心的疤痕一模一样。老范说,这具骨架是三个月前从北极圈附近的冰层里打捞上来的,同行的还有七个密封的金属筒,其中六个是空的,最后一个装着半张海图,图上用红笔圈着七处海域,最后一处标注着“鲸落之地”。
夜里,博物馆的警报突然响起。白鲸骨架下的展柜被撬开,那颗幽蓝珠子不翼而飞,地上留下串湿漉漉的脚印,一直延伸到海边。我跟着脚印追到码头时,月光下的海面上,浮着个巨大的阴影,像头鲸鱼的背鳍,阴影里传来悠长的鲸歌,旋律和祖父日记里夹着的乐谱完全一致。
码头的灯塔下,我捡到块破碎的鲸骨,断面的年轮显示,这头鲸死于1929年,骨头上的齿痕,与白鲸骨架颌骨的磨损痕迹完全吻合。
第二章:七海的守鲸人
海图上的第一处海域在白令海峡。我们租了艘破冰船,在冰层下的海沟里找到了第二颗珠子,藏在一头灰鲸的遗骨中。珠子里的鲸须刻着:“极光号不是科考船,是运金船。”林夏突然想起档案里的记载:1928年,沙俄残余势力曾用“极光号”偷运一批黄金,试图在北极建立基地。
“守鲸人说,这批黄金被分成七份,藏在七头鲸的胃里。”向导是个因纽特老人,叫伊格,他的皮袄领口别着枚鲸骨徽章,和祖父日记里画的图案一样,“你祖父和七个船员假意加入科考队,实际是为了截下黄金,交给当时的中国驻俄领事馆。”
伊格的祖父是七个守鲸人之一,负责在北极圈接应科考队。他说1929年“极光号”确实沉没了,但不是撞上冰山,是船员们为了不让黄金落入日军之手,故意凿沉的。七头被标记的鲸鱼吞下了密封黄金的金属筒,然后游向七个不同的海域,守鲸人则跟着鲸群,记录下它们的迁徙路线。
第二处海域的珊瑚礁里,我们找到第三颗珠子,鲸须上的刻痕显示:“科考队里有内鬼,是船上的机械师老王。”林夏调阅的船员名单里,确实有个叫王铁山的机械师,籍贯是山东,1930年突然出现在青岛,成了码头的富商,他的后人现在经营着一家远洋捕捞公司。
直到第六处海域,找到的珠子拼出的信息越来越惊悚:“内鬼杀了船长,带着一份黄金叛逃”“第七头鲸游向了永久冻土层”“祖父把最重要的证据吞进了肚子”。第七处“鲸落之地”在格陵兰岛附近的深海平原,这里的海底沉积着大量鲸尸,形成了独特的“鲸落生态系统”。
声呐扫描显示,这片海域的海底有个巨大的金属物体,形状与“极光号”的船体吻合。伊格突然指着声呐图上的七处亮点:“是那七头鲸的遗骸,它们围成了圈,把沉船护在中间。”
潜水器下潜到三千米时,舷窗外突然出现一头巨大的白鲸,它的额头上,有块心形的白斑——和我左手心的疤痕形状相同。白鲸嘴里衔着颗幽蓝珠子,正是博物馆失窃的那一颗,它用吻突轻轻撞了撞潜水器,然后转身游向沉船,像是在引路。
第三章:会传递记忆的鲸落
“极光号”的船舱里,堆满了锈蚀的木箱,大部分是空的,但第七个箱子里,装着本完整的科考日志。日志的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七个船员站在甲板上,每个人都举着块鲸骨,祖父站在最右边,怀里抱着只小白鲸,鲸的额头上,也有块心形白斑。
“这不是黄金。”林夏撬开一个密封的金属筒,里面装着卷胶片,“是日军与沙俄残余势力勾结的罪证,记录了他们在北极的秘密基地。”胶片里的画面显示,1929年,日军的潜艇曾追踪“极光号”,目的不是黄金,是这批罪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悬疑解密档案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悬疑解密档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