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算过一笔账:搭售配饰后,客单价涨了近四成,就像一碗面配了碟小菜,吃得更香了。连仓库的老吴都发现,退货的少了——以前总有人说衣服好看但没配饰搭,现在一套配齐,满意得很。
皮埃尔从巴黎发来传真,说中秋系列在橱窗摆了三天就断货,有位顾客说,这玉佩上的嫦娥,比卢浮宫里的雕塑还动人。
他还附了张照片:巴黎街头,位金发姑娘戴中秋玉佩,穿牛仔裤,倒把东方的雅致和西方的随性融在了一起。
往后的路,要走得更宽
管理层会议上,张芳芳把那些暖心的评论打印出来,贴了满满一墙。你们看这句,戴你们的配饰,像揣着个小念想她指着这句话笑,这才是咱们要的——不只是卖东西,是给人心里留点东西。
生产部当即决定,再加开一条配饰专线。老吴拍着胸脯保证,春节围巾的丝线,我找了苏州最好的绣娘;竹编包的竹篾,要从景德镇的老竹林里挑,保证结实又轻巧。他还打算请林溪的爷爷来厂里坐坐,老手艺里的门道,得让年轻人多学学。
设计部早有新想法。小李画了《西游记》系列的草图,孙悟空的金箍棒做成项链吊坠,唐僧的袈裟纹样绣在手包上,得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也能潮起来。
林溪则在琢磨季节款,夏天用藤编做凉帽,冬天用羊毛织手套,跟着日子走,才不会过时。
推广方案也定了:要在门店开搭配小课堂,教顾客怎么用丝巾裹发、用胸针别围巾;还要跟非遗工坊合作,搞场老手艺新设计的展,让大家知道,这些小物件背后,站着多少手艺人。
散会时,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样品上。春节围巾的石榴红、中秋玉佩的月光白、日常手包的焦糖棕,凑在一起像幅热闹的画。
张芳芳拿起竹编包,一声扣上搭扣,突然觉得这声音里,藏着无限的可能——就像一颗种子发了芽,往后的日子,只管往宽里长,往深里去。
毕竟,好的品牌,从来不是孤零零的一件衣服,或是一枚配饰,而是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那些小确幸。
门店的“搭配小课堂”开得比预想中热闹。小周带着员工教阿姨们把节气丝巾系成玫瑰结,林溪则给年轻姑娘演示竹编包的三种背法——斜挎时露得出外套的榫卯接缝,手提时刚好能和旗袍的开衩呼应。
有位穿改良汉服的姑娘拿着中秋玉佩比划,突然福至心灵,“把玉佩挂在腰间的流苏上,是不是像古人戴的玉佩?”众人一看,果然雅致,这招后来成了门店的“爆款搭配”。
海外市场的反馈更添惊喜。纽约百货把春节系列摆在橱窗C位,配着红色灯笼和金色福字,竟引来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记者问买手,“这些中国元素为什么受欢迎?”
买手拿起生肖围巾笑,“你看这兔子的耳朵,绣得像在跳,不只是‘中国风’,是‘全世界都懂的可爱’。”节目播出后,订单量翻了三倍,连带着青花瓷裙也多卖了不少。
生产车间的新设备到了,是台专门绣细微图案的机器。李姐盯着它绣中秋玉佩的挂绳,金线在丝线上绕出极小的云纹,比手工绣的还匀。
“但这机器绣不出‘呼吸感’。”她拿起块手工绣的边角料,“你看这针脚,时松时紧,像人在喘气,机器太规矩了。”
最后他们定下规矩:机器绣大面积纹样,细微处还得靠手工补几针,“就像给机器加了点人情味”。
设计部的《西游记》系列有了新进展。孙悟空的金箍棒项链,他们在棒身刻了圈回纹,转动时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金箍棒在转动。
唐僧手包的搭扣做成了禅杖的形状,打开时能看到内衬绣着“取经路”三个字。“年轻人喜欢有故事的东西。”小李拿着样品给实习生看,“这比单纯印个卡通图案有嚼头。”
张芳芳收到封特别的信,来自位教中文的外国老师。她买了条清明丝巾,在课堂上用它教“雨”字,“学生们摸着丝巾上的雨丝刺绣,说‘原来中文的雨,是软乎乎的’。”随信寄来张照片,教室里的孩子们围着丝巾,像在看照片中小小的江南。
年底盘点时,配饰业务的利润占比超了预期,但张芳芳更在意另组数据:客户复购时,同时买衣服和配饰的占了七成。
“这说明他们认的不是单品,是咱们的‘调调’。”她在庆功会上说,“就像老北京的茶馆,客人来不只为喝茶,是为那股子舒坦劲儿。”
散会后,林溪抱着新做的冬季手套样品去找张芳芳。手套的指尖处留了小口,能露出指尖玩手机,掌心却绣了层防滑的云纹。
“您看,实用和好看能捏在一块儿。”张芳芳戴上试试,刚好能握住竹编包的把手,暖乎乎的。
窗外的雪下了起来,落在样品间的橱窗上,给春节围巾的石榴红镀了层白。
张芳芳望着那抹红笑了,她知道,这些配饰就像雪地里的脚印,印着他们走过的路——从外婆的顶针到巴黎的橱窗,从机器的规矩到手工的呼吸,最终都成了“华夏逸洋”的一部分,踏实又鲜活。
而这条路,显然还很长。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