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坚定信念奠基础
1981年的春天,上海财经学院的玉兰花儿热烈绽放,粉白花朵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轻摇,似在诉说春之盛景。
而沉浸于学术思索与紧张准备的张芳芳,却无心欣赏这绚烂。
她紧攥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的手稿,站在学术报告厅的门口,心跳如鼓。
今天,是国内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受邀来校讲学,这对张芳芳来说,这是证明自己观点的绝佳时机。
“小同志,你要提问得抓紧时间呵。”工作人员的催促声,让张芳芳回过神来。
当轮到张芳芳提问时,报告厅内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扎着利落麻花辫的姑娘身上。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平稳声音,“于老师,您刚刚提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观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如何精准地界定两者的边界呢?”
说着,她举起那张有些褶皱的调研照片。
“这是一张温州个体户市场的照片,这种自发的经济形态活力十足,我们是否应该更为主动地去引导它,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框架内更好地发展?”
于光远扶了扶的眼镜,眼中闪过兴致。他上下打量着张芳芳,似乎对眼前这个敢于提出尖锐问题的年轻姑娘颇为欣赏。
随后,他转过身拿起黑板擦轻轻擦去黑板上的痕迹,在黑板上画下曲线图。讲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商品交换,阐述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讲座结束后,报告厅里的人群渐渐散去,而于光远却特意留下了张芳芳。他微笑着看着张芳芳,眼中满是期许,“丫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继续深挖下去,你的视角对于当下的经济研究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不要轻易放弃,未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赵凌云,于老师说我们的方向没错!”张芳芳兴奋地冲进男生宿舍。彼时的赵凌云正在煮挂面,听到张芳芳的声音,他激动得差点打翻手中的搪瓷碗,挂面汤溅出几滴落在炉边。
“走!找陈默然!”赵凌云顾不上擦去溅到手上的面汤,急切地说道,两人赶忙去找陈默然。
三人很快在图书馆顶楼研讨室碰头。月光洒在贴满调研数据的墙上,这些数据,是他们无数个日夜奔波调研出来的。
“我在纺织厂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赵凌云夹起已经半冷的面条,顾不上吃,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发现。
“国营车间每天定额生产 1000 米布,可街道合作社在同样的人力情况下,却能产出 1200 米布。后来我仔细了解,发现原因就在于人家是计件算工资,工人的积极性更高。”
张芳芳眼睛一亮,说道:“这确实是个关键因素,劳动激励机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差异。那你有没有进一步了解,工人们对于这种计件工资制的看法呢?”
赵凌云点点头,说道:“当然问了,工人们都觉得这样公平,多劳多得,大家都愿意拼。就像李大姐说的,谁不想多挣点改善生活啊。”
陈默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在算盘上噼里啪啦地快速拨弄着,随着算珠的跳动,他的眼神愈发明亮,“结合温州的个体户数据,经过我的计算,市场调节竟然能提升 37%的生产效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足以证明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芳芳皱着眉头思考片刻,说道:“可光有数据还不够,我们得思考怎么把这些发现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推行市场调节,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毕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陈默然停下手中的算盘,认真地说:“没错,芳芳说得对。我们得有更周全的方案,不仅要阐述市场调节的好处,还要想好应对各种质疑的办法。比如,怎么保证市场调节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赵凌云拍了下大腿,说道:“对呀!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我们的市场是服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让劳动者受益,让经济更好地发展。我们得把这个核心观点突显出来。”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从市场调节的理论依据,到可能面临的问题,再到应对策略,不断完善着他们的想法。
他们的课题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可实地调研才发现远比想象中艰难得多。
在上海手表厂的门口,保卫科的工作人员就以“经济数据属于机密,不能外泄!”为由阻拦。
张芳芳出示介绍信,“师傅,我们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帮厂里优化生产流程,看看能不能通过合理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让厂子发展得更好。您看,我们做了这么多前期调研,都是为了能给厂里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说着,她把手中厚厚的调研笔记递了过去。
保卫科工作人员眉头紧皱,看了看介绍信,又翻了翻调研笔记,说道:“你们的想法是好的,但这事儿我做不了主,得请示领导。你们先等会儿吧,我去报告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