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葛溪河上的新通途
在宁静的洋田村,柳加林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葛溪大桥的建设工作。
葛溪河悠悠流淌在洋田大队与葛溪人民公社之间,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两旁绿树成荫,勾勒出一派如诗如画的宁静田园风光。然而,这条看似温柔的河流,却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必经之路。
原本的桥是一座简易的石板桥,每个桥墩上由三条巨大的花岗岩麻石稳稳地搁在桥墩上建成。桥身中间分布着6个桥墩,桥长30米,宽仅上1米。这座桥历经岁月的洗礼,坚固耐用,几百年来,即便面对涨水,也从未被淹没和冲垮。
但它狭窄的宽度,仅能容纳行人和独轮车、人力车缓缓通行,早已无法满足如今汽车往来的需求。
后来,913地质队来到葛溪镇进行矿山勘探工作。他们的任务艰巨,需要频繁地运输矿石样品、钻机以及其他各类器械材料。
为了保障物资和设备的顺利运输,便在石桥下游50米处临时搭建了一座踏水桥。然而,就在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肆虐而过,将踏水桥底冲空了一处,使其瞬间变成了危桥,再也无法承受重型车辆的通行。
地质队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赶在来年雨季之前修建一座坚固的新桥。这不仅是满足他们矿区运输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能够极大地改善当地三个大队上千户百姓的出行条件。
于是,他们毅然决定出资重新修建一座桥。由于桥址恰好位于洋田大队境内,地质队便主动与当地洋田大队协商建桥事宜。
大队书记杨东山得知地质队的计划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他心里清楚,这座桥对于洋田大队以及其他两个大队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改变生活的重要契机,是通往富裕与便利的希望之桥。
经过三方深入协商,最终达成了一份详尽的协议:913地质队负责出资、提供精确的设计图纸、足量的钢筋和水泥,并给予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洋田大队则承担起协调各方关系以及合理安排人力的重要责任;而具体的施工重任,毫无悬念地交给了大队建筑施工队队长柳加林和他那支经验丰富的队伍。
在协议中,地质队的出资方地位被着重明确,他们雄厚的资金和专业的技术支持无疑是修桥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地质队领导诚恳地表示:“我们出资建这座桥,首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矿山运输,但我们也由衷地希望这座桥能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工程,必将为大家带来福祉。”
新桥选址在原踏水桥下游10米处,桥长规划为40米,桥宽拓展至6米,可实现双向通车。沙石则充分利用葛溪河中丰富的河沙和鹅卵石,就地取材,此举既大大节省了成本,又为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带着精心绘制的图纸来到现场,对桥址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勘察和测量。他们依据矿山运输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了桥的结构:新桥采用三孔二墩的科学结构,桥上设有坚固的护栏,桥面宽度为6米,可顺畅实现双向通车。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地质队的矿山运输需求,也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出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施工队迅速且有序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柳加林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与动力并存。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为地质队修建一座桥,更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搭建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希望之桥。
他立刻召集了施工队的队员们,在家里,借助一盏明亮的电灯,详细地讲解了地质队提供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队员们虽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个个都是干活的行家里手,听了柳加林的讲解后,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要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这份信任。
如今,施工图纸已然到手,地质队的工程师也为施工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桥梁结构和施工要点。柳加林组织刘光华、刘勇父子,杨新民、杨新生兄弟等骨干成员,依据图纸精心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
他们首先进行施工场地的平整工作。柳加林一马当先,带领着施工队员们,手持锄头、铲子,在烈日的炙烤下,奋力清除场地内丛生的杂草和突兀的石块。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不断滑落,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齐心协力,如同紧密协作的齿轮,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原本杂乱的场地逐渐变得平整开阔,为后续的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便是搭建临时工棚,作为施工期间的休息和办公场所。杨新民、杨新生兄弟充分发挥木工专长,在附近的山林里精心挑选合适的木材。
他们仔细甄别木材的质地,确保每一根木材都能承受工棚的重量。回到施工现场后,兄弟俩熟练地运用手中的工具,精心搭建工棚框架。
其他队员们也没闲着,纷纷主动帮忙搬运木板、用力固定钉子。经过几天夜以继日的努力,一排整齐且坚固的临时工棚出现在施工现场,为施工队员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临时场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