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峪的捷报如同一剂强心针,暂时稳住了北疆的局势,也堵住了汴京城里许多质疑的嘴。然而,胜利的果实需要巩固,血的教训需要消化,而暗处的敌人,也从不会因一次挫败而放弃。当表面的烽火暂熄,更深层次的较量便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展开。
一、 狄咏的“绩效”深化:从战果到体系
野狐峪的胜利,让狄咏麾下将士,尤其是重新证明了自己的掷弹营,士气高昂。但狄咏并未沉浸在喜悦中,他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绩效”复盘与深化。
他在中军大帐召集所有参与野狐峪之战的将领,进行了一次详尽的“战后评估会”。
“此战虽胜,然亦有不足。”狄咏开门见山,指着沙盘复盘道,“掷弹营与步兵协同,仍有滞涩之处,第三都接应稍慢,致使部分辽骑逃脱。伏击地点选择虽佳,但撤退路线预案不足,若辽军援兵更快抵达,我军将陷入苦战。”
他没有追究具体个人的责任,而是引导众人共同分析战术细节,寻找可以优化的环节。绩效管理,从单纯的结果考核,转向了对作战流程、协同效率、预案完备性的深度剖析。
基于复盘,他颁布了新的《北疆诸军协同作战暂行条令》,将野狐峪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文,明确了不同兵种在不同战术场景下的职责、行动规范和联络信号。同时,他下令各军依据此条令,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联合演练,绩效考评也随之调整,更加注重“过程协同”与“战术执行精准度”。
此外,针对耶律斜轸可能采取的报复以及越来越依赖袭扰后勤的战术,狄咏未雨绸缪,建立了更完善的“后勤护卫绩效体系”。他将运粮路线分段承包给不同的军官,明确其护卫责任、通行时间、损耗上限,并将完成情况与他们的升迁赏罚直接挂钩。同时,设立了几支专职的“游弈军”,在主要粮道外围机动巡逻,绩效目标明确:提前发现并驱散小股辽军,降低运粮队遇袭概率。
狄咏的努力,是试图将野狐峪的偶然胜利,转化为北疆防御体系的一种常态化能力。绩效,不再仅仅是驱动个人勇武的鞭子,更是编织一张坚韧协同之网的梭子。
二、 工坊的“新生”:“火龙出水”的蜕变与沈括的反思
“星火”工坊在经历了血的教训后,气氛变得凝重而审慎。沈括强制推行的“风险评议”制度,虽然延缓了一些项目的进度,却也有效杜绝了盲目冒进。
令人意外的是,被暂时搁置的“火龙出水”项目,反而在这种冷静的氛围中迎来了转机。沈括不再执着于一步到位的复杂设计,他接受了苏轼“由简入繁”的建议,带领那个精干的小团队,回归到最基础的问题——如何提高那根简单铜管的射击精度和一致性。
他们不再追求惊人的射程和威力,而是像工匠打磨一件艺术品般,耐心地调整每一个细节:火药的分量必须用特制的戥子精确称量,误差不能超过一钱;箭杆的粗细、重量、尾羽的形状和角度,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发射时铜管的仰角,也制作了简易的量角器进行规范……
这个过程枯燥而缓慢,绩效指标从“能否成功发射”变成了“连续十次射击的落点散布范围”。每一次试验的数据都被详细记录,并与之前的进行对比分析。
数日后,一次例行测试中,负责记录的学子突然兴奋地喊道:“沈公!苏学士!你们看!这五支箭,落点都在五步之内!”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百步外的靶场上,五支特制的箭矢虽然未能正中靶心,却密集地攒射在一个人形大小的范围内!这对于之前的“十箭九偏”来说,简直是飞跃式的进步!
“是了!是了!”沈括看着那簇箭矢,眼中闪烁着内敛的光芒,“非是此路不通,乃是我等此前心浮气躁,未得其中三昧!精准、一致、可控,此方是利器之道!”
他立刻下令,按照此次成功的参数,小批量试制十套这种改进后的“火龙出水”(他将其更名为“神机箭”,取“神机妙算”之意),并开始起草相应的《神机箭操作规范》。绩效目标也随之调整为:实现‘神机箭’的小批量稳定生产,并培训出首批合格的操作手。
沈括自己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疯狂演算,而是更多地出现在工坊现场,与工匠们一起讨论技术细节,听取他们的实践经验。李匠头的死,仿佛卸掉了他身上某些不切实际的狂热,让他变得更加沉稳、务实,也更懂得珍惜和依靠团队的力量。
三、 汴京的“砥柱”与太子的“权衡”
野狐峪的捷报和工坊事故的妥善处理,让赵小川顶住了朝堂压力,再次坚定了支持北疆的决心。他在朝会上明确表态:“北疆狄咏,善战能守;‘星火’沈括,虽有小挫,然锐意进取。此皆国之干城,不可因一时靡费或意外而轻弃!户部当继续保障供应,然需更重‘效费’之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