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首,几个心腹嬷嬷和女官垂手肃立,大气不敢出。殿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皇后!一国之母!竟然…竟然扮作市井妇人,于御街之上,抛头露面,当众献舞?!”太后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发颤,她猛地将那份小报拍在身旁的紫檀小几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还有官家!也跟着胡闹!说什么落难夫妻?卖艺求财?!这…这简直是把大宋皇室的脸面,丢在御街的青石板上任人践踏!” 小报上,用极其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昨夜御街“神仙眷侣”献艺的盛况,虽未点明帝后身份,但那惊为天人的舞姿和“落难书生”的奇特组合,指向性已然十分明显。
“娘娘息怒!保重凤体!”掌事嬷嬷刘氏连忙上前劝慰,小心翼翼道,“小报之言,多为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未必可信…”
“未必可信?”太后冷笑一声,凤目含威,扫过殿内众人,“哀家安插在御街的眼线,亲眼所见!还能有假?!那舞姿…哼!倒真是好得很!引得满街喝彩,铜钱如雨!好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好一个端拱垂裳的官家!” 她越说越气,胸口剧烈起伏。在她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皇后就该端坐深宫,持重守礼,岂能如伶人般献技于市井?官家更该威仪棣棣,岂能扮作穷酸书生,与贩夫走卒厮混?这简直是对祖宗礼法的亵渎!
“去!”太后猛地一指殿门,“立刻传官家和皇后到慈宁殿!哀家倒要问问,他们眼里还有没有哀家这个母后!还有没有这大宋的祖宗家法!”
“太后娘娘息怒!”一个清朗温润的声音适时响起,打破了殿内凝滞的气氛。只见苏轼一身绯色官袍,手捧一个红木食盒,步履从容地从殿外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谨和一丝…让人生不起气的豁达笑意。他仿佛没看见殿内压抑的气氛,径直走到太后座前,恭敬行礼:“臣苏轼,奉官家之命,特来为太后娘娘进献新研制的‘东坡玉露羹’。”
太后正在气头上,哪里顾得上什么羹汤,刚要发作,一股极其诱人的清甜香气却从食盒的缝隙中幽幽飘散出来,丝丝缕缕,钻入鼻端。那香气清而不淡,甜而不腻,带着莲子的清苦回甘和某种不知名花蜜的馥郁,竟神奇地稍稍抚平了她胸中翻腾的怒火。
苏轼适时地打开食盒盖子。只见一只剔透的琉璃碗中,盛着半碗凝脂般的羹汤,色泽温润如玉,点缀着几颗饱满的莲子、枸杞和几片粉嫩的桃花瓣,热气氤氲,香气愈发浓郁。
“此羹取初春山涧活泉,配以天山雪莲子、昆仑枸杞,佐以臣秘制百花蜜露,文火慢煨六个时辰而成。”苏轼含笑介绍,语气不急不缓,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最是清心降火,润燥安神。官家说,太后娘娘近日为后宫操劳,凤体微恙,特命臣精心调制此羹,聊表孝心。”
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这羹汤的香气实在太过勾人。太后的怒火被这香气和苏轼温润的话语堵在喉咙口,不上不下,脸色依旧难看,语气却缓和了一丝:“苏卿有心了。官家…他还知道哀家为他操劳?”
“官家自是时刻挂念太后凤体。”苏轼将琉璃碗轻轻捧出,置于太后面前的小几上,顺势将那份碍眼的小报不着痕迹地拂到一边,“官家还说,太后娘娘雅好音律,尤擅编舞,乃宫中表率。近日新得一首域外奇曲,旋律铿锵,节奏明快,极富韵律之美,或可为太后娘娘编舞增添新意。”
“哦?域外奇曲?”太后的注意力果然被吸引过去几分。她对音乐舞蹈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否则也不会被赵小川用编钟版《最炫民族风》轻易“收买”。
“正是。”苏轼笑容可掬,从袖中取出一卷用丝绳系好的乐谱,双手奉上,“此曲名曰…《凤鸣朝阳调》。”(实则是赵小川让系统紧急转换格式的《最炫民族风》古琴谱简化版)
太后狐疑地接过,展开一看。只见谱上音符跳跃,节奏标注清晰,虽有些符号前所未见(系统强行转换的节拍标记),但那明快热烈的旋律走向,确实透着一股蓬勃的朝气,与她平日所奏的清雅宫商大相径庭,却别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她下意识地用手指在凤榻扶手上轻轻敲打节拍,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此曲…风格倒是独特。”太后沉吟道,怒气不知不觉消了大半。
“官家还说,”苏轼趁热打铁,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推心置腹的意味,“昨夜之事,实有不得已之隐。宫中采买恐生大弊,牵涉甚广。官家与皇后娘娘,微服查探,实为揪出蠹虫,肃清宫闱,以安太后之心。然此事机密,恐打草惊蛇,故未及禀明。御街之举,虽稍显…不拘一格,亦是掩人耳目,收集线索之策。皇后娘娘惊鸿一舞,亦是忍辱负重,只为引蛇出洞,迷惑暗处宵小。” 他这一番话,三分真七分假,却把帝后的“胡闹”生生拔高到了“忍辱负重、为国除害”的高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