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扛着个木盒跑进来,盒子上用朱砂画了个太极图,是跟着王破军学的。“卫国哥!这是俺给你做的弹壳刀!” 他打开盒子,里面躺着把用日军三八大盖弹壳磨成的小刀,刀柄缠着葛藤,还刻着 “卫” 字,“俺磨了三天,刀刃快得能削木头!还有这个 ——” 他从兜里掏出个陶制药罐,“里面是王叔教俺配的‘风寒散’,北平冷,你要是感冒了,就用温水送服,比西药管用!”
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俺跟张连长说了,以后医疗站的铁匠活俺包了,柱子哥要锻打药罐、磨草药刀,俺随叫随到!你到了北平要是看到日军留下的废枪,就记着零件的样子,回来教俺们修,咱们马家堡以后也能自己修枪!”
小桃抱着个厚厚的蓝布笔记本跟在后面,封面绣着 “道医传北平” 五个字,针脚虽然歪,却用了最红的线。“卫国哥,这是俺把‘道医手册’重新抄了一遍,里面记了您教的空冥辨气血法子,还有赵婶的止咳粥、王叔的站桩静功,连怎么用艾草煮水治冻伤都写了。” 她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 —— 是去年根据地摄影师拍的,王卫国、小李、小桃和柱子站在医疗站前,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您带着,想马家堡了就看看,也把北平的义诊事记下来,以后回来讲给俺们听。”
刘奶奶拉着小石头的手,提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是晒干的红枣和核桃:“卫国啊,到了北平要听道长的话,别跟人起冲突。你娘是个好人,俺们都记着她,你去北平治病救人,就是替你娘积德。” 小石头攥着王卫国的衣角,小声说:“卫国哥,俺会好好学道医,等你回来,俺就能帮柱子哥给乡亲们看病了,再也不用你操心。”
乡亲们渐渐聚到道舍门口,有的送木柴,有的送粮食,还有的把自家孩子的旧棉衣拿来,说 “北平冷,多件衣服多个暖”。张连长也来了,手里拿着张北平西郊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了医疗仓库和义诊点的位置:“道长,卫国,这是军区给的详细地图,北平西郊有个日伪留下的大型医疗仓库,里面有不少西药和手术器械,你们要重点接收;还有个战俘营,里面有两百多个伪军伤兵,需要你们调理,要是缺人手,随时跟俺们主力部队说。”
王破军把乡亲们迎进道舍,点上三炷檀香,插在供奉着玄真派祖师牌位的案前:“多谢乡亲们挂心。贫道带卫国去北平,一是为了接收医疗物资,不让日军的罪证和救命的药材浪费;二是为了给百姓义诊,让他们早日摆脱病痛;三是为了把马家堡的‘军民情’和道医法子传出去 —— 但请大家放心,俺们父子俩定会回来,看咱们的学堂盖起来,看咱们的麦田丰收。”
接下来的两天,王卫国跟着王破军做离乡准备:把赵婶的棉衣、小李的弹壳刀、小桃的笔记本放进粗布背包;把 “风寒散”“消食草” 分装在陶罐里,贴上用炭笔写的标签,标签旁还画了草药图案,怕北平的百姓看不懂字;王破军则把《玄真子兵要》《道医要义》和军区文件卷好,放进防水的木筒,挂在腰间 —— 这是玄真派传承的携带方式,既能保护书籍,又方便取用。
出发前一夜,王卫国跟着王破军去祠堂告慰。祠堂正中央的供桌上,除了王氏族人的灵位,还单独摆着个没有名字的木牌 —— 是养父特意为他母亲立的,旁边放着那方绣字手帕。王破军点燃三炷香,递给王卫国:“给列祖列宗、给你娘磕个头,告诉他们,咱们去北平是为了护更多人,为了不让他们的血白流。”
王卫国跪在蒲团上,把香插进香炉,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石板上。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笑脸,看到了父亲(武工队队员)举着步枪冲锋的背影,看到了赵老栓在铁匠炉里锻打枪管的样子。“娘,爹,列祖列宗……” 他轻声说,声音带着哽咽却格外坚定,“俺跟养父去北平了,俺会好好接收物资、好好义诊,也会好好练本事,以后保家卫国,不让鬼子再欺负咱们,不让你们失望。”
王破军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枚用桃木刻的北斗七星吊坠:“这是贫道年轻时师父给的,能安神辟邪,你戴上,就像贫道在你身边一样。玄真派说‘心正则道直’,不管到了北平遇到啥,都要记着初心,记着你娘的遗愿。”
出发当天清晨,天还没亮,村头老槐树下就挤满了乡亲。王破军穿着道袍,腰间挂着木筒,手里握着罗盘 —— 玄真派用来辨方向的工具,现在要带着它指引队伍去北平。王卫国背着背包,颈间挂着桃木吊坠,胸口贴着母亲的手帕,站在养父身边,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心里像被暖流填满。
“道长,卫国,多保重!” 赵婶挥着手,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掉,“记得写信!告诉俺们北平的百姓是不是也爱吃俺烙的玉米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