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陈默坐在另一间布局完全相同的考试房间里。屏幕冷光映着他毫无波动的脸。终端提示音响起,《“7·12”系列连环纵火案》相同的案件包下载完成。
他的对手,张震,就在隔壁或附近的某个房间。那位以物证细节挖掘着称的资深侧写师,此刻必然已像一台精密仪器般开始扫描案卷的每一个字节。
陈默没有立刻点开文件。他闭上眼,极快地调整呼吸,将状态从小组赛的协作模式切换至绝对的单兵作战。脑海中,林震在八十年代档案室里敲打桌面的声音仿佛再次响起:“痕迹即语言,行为即动机。”
八小时。开始。
他点开案件包,没有像何锋那样先宏观浏览,也没有像预想中张震那样立刻扎进细节。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案件编号和发生时间上:“7·12”系列,五起,七个月。
然后,他做了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调出了案发城市在那七个月期间的气象数据记录。快速浏览平均温度、湿度、风速、降水情况。
前三起案件发生时,当地处于夏季,气温较高,空气湿度适中,夜间常有微风。后两起案件,发生时已入秋,气温显着降低,空气干燥,夜间风力有所增强。
气候条件不同。这可能会影响燃烧效率和火势蔓延速度,但不足以解释后两次火灾那种近乎毁灭性的彻底燃烧。
陈默关掉气象数据,这才开始正式阅读现场报告。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扫过文字,如同高速相机捕捉关键帧,忽略冗长的描述性语言,只提取核心信息:起火点位置、助燃剂类型、燃烧范围、现场特殊痕迹。
五份报告看完,他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共性一目了然。差异点,他也捕捉到了与何锋相似的观察:燃烧彻底性的显着提升。
但他没有停留在“特殊助燃剂”的假设上。他调出所有现场的高清照片,不是看燃烧结果,而是重点观察起火点周围、尚未被完全焚毁区域的墙壁、地面和残存物件。
他在寻找烟熏痕迹。
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烟雾,其成分、颗粒大小、温度不同,在物体表面留下的烟熏痕迹也会有细微差异。这是法医火灾调查中的一个专业领域。
照片像素足够高。陈默放大第三起火灾现场,起火点附近一面残存墙壁的上半部分。烟熏痕迹浓重,呈现标准的浓黑色,分布相对均匀。
他切换到第五起火灾的现场照片,找到类似角度的墙壁。烟熏痕迹的颜色……似乎更深,近乎墨黑,而且仔细看,痕迹的附着感更强,颗粒显得更细腻粘稠一些。这种差异极其微小,若非刻意对比且对火灾痕迹有深入了解,极易忽略。
陈默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意味着燃烧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更多不完全燃烧的碳微粒或其他化学物质。
他想到了何锋发现的“烤肉气味”和“亮白色灰烬”。但他没有沿着“特殊燃料”的路径深入。他的思维跳跃了一下:为什么是肉类?为什么是后期才加入?
纵火者的行为模式在演变。从简单的汽油纵火,到引入了新的物质。这种引入,是功能性的(增强燃烧),还是象征性的(某种仪式)?
陈默重新打开尸检报告,聚焦于那名死亡的流浪汉。胃内容物中的肉类残渣……他注意到报告提及残渣“形态不规则,带有筋膜”,并非常见的加工肉制品。
流浪汉……废弃工厂……肉类……
一个看似荒谬却符合某种扭曲逻辑的念头浮现:纵火者是否在利用火灾……处理什么东西?或者,进行某种与“焚烧”相关的实践?
他再次审视五起火灾的目标:均为废弃或半废弃的工厂仓库。这些地方除了堆积废旧物资,还可能是什么的场所?流浪汉的临时栖身地?非法交易的窝点?或者……某些人进行隐秘活动的据点?
陈默开始搜索排查笔录中关于这些仓库在火灾前用途的描述。大部分记录显示“闲置”、“堆放杂物”。但在一份关于第四个仓库的走访记录中,一个附近居民随口提到,火灾前好像偶尔晚上能看到里面有“微弱的光”,以为是流浪汉,但没太在意。
微弱的光?不是明火,可能是手电筒、蜡烛、或者小型设备的指示灯。
他联想到“烤肉”。如果要在废弃仓库里烤肉,需要火源。纵火者自己带的?还是仓库里本来就有可用于长时间燃烧的设施?
他仔细查看五个仓库的建筑结构图。前三个仓库结构简单,缺乏固定火源(如旧炉灶)。第四和第五个仓库,原属于一家食品加工厂的分装车间,建筑图纸显示内部遗留有废弃的、原本用于烘干或加热的大型铁质平台和通风管道。
陈默的目光锁定了这两个仓库。尤其是第五个,燃烧最彻底的那个。
他调取第五个仓库火灾后,消防队清理现场时的记录(非正式勘查报告,属于工作日志性质)。记录中提到,在清理核心起火点下方的灰烬时,发现大量熔融扭曲的金属残骸,疑似原车间遗留的设备残件,其中混杂有“大量质地坚硬的、无法辨识的块状焦化物”,当时被统一作为建筑垃圾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侧写师陈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