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他一律不收任何人的礼物,但给了回礼。就连知府王懋和各地知县也收到了,不过都是被告知这是皇上念他们的辛劳给予的奖赏。
2月底3月初,西安府各地开始种植土豆,去年参与种植的老农都被各地请去了,重金邀请。
4月中下旬,玉米和红薯开始种植,不过种植地增加了一千亩。附近的百姓从陈阳这里求得了300多亩的红薯秧,也跟着种植。
除了日常照顾实验区外,陈阳要求里长他们一群人搞养殖,牛、羊、猪等,幼崽他来提供。
6月中旬,土豆开始成熟,整个西安府治下所有地域开始收获。人们都是高兴不怕累的泡在地里忙碌着,希望充满心头。
王懋既高兴又忧愁,因为附近的所有官员都在缠着他要粮种。在请示过陈阳后,狠狠的敲了一笔,这些银子够他修建水利的了。
9月上旬,玉米区成熟,穗大果实饱满。他开始安排收获,所有的玉米杆被他安排人打碎制作饲料,送往养殖区。
10月下旬收获,此时块根已充分膨大,且未遇霜,产量最高。平均每亩35石,足够来年的推广了。
红薯梗全部送往养殖区,为什么没有红薯叶呢?因红薯叶早就用来做菜了,陈阳只是告诉老农们这可以吃,和他们说了食用方法,在陈阳答应后,几天时间就只剩下光秃秃的红薯梗了。
陈阳写好奏折后立即命人送往京城,王懋的奏折随后也被送出,锦衣卫的跟着也送了出去。
同时陈阳把三种粮食的食用方法交给王懋,等都推广后,开始宣传食用方法。然后就是储存方法了,这个和王懋详细讲解。
陈阳对传统大豆压榨法的改进可围绕“提升出油率”和“优化油品健康度”两大核心,从工艺细节、工具改良、原料处理三方面着手,具体方案如下:
一优化“预处理”与“压榨”核心环节
出油率的关键在于让大豆油脂更易分离,需从“破坏大豆细胞结构”和“增强压榨压力/效率”入手:
1. 细化原料预处理:从“粗破”到“分级处理”
新增“筛选分级”:用竹筛按大豆颗粒大小分级(大颗粒单独破碎,小颗粒合并),避免破碎后粒度不均(大颗粒未破、小颗粒过碎),确保后续轧胚、蒸炒均匀,减少油脂包裹在未破细胞内的浪费。
改进“蒸炒火候”:将单一蒸炒改为“先蒸后炒”——先用水汽将大豆蒸至半熟(使蛋白质初步变性),再用文火慢炒(温度控制在“手摸不烫、闻有豆香”,约60-70℃),避免直接猛炒导致大豆外焦里生(外焦会糊化油脂、里生则细胞未破),让油脂更易析出。
2. 改良压榨工具:从“人力撞楔”到“杠杆+蓄力压榨”
升级榨油机结构:在传统楔式榨机基础上,增加“杠杆增力装置”——用粗壮木梁做杠杆,一端连接撞锤,另一端由2-3人同步下压,利用杠杆原理放大压力(比纯人力撞楔压力提升30%-50%),减少油饼中残留的油脂。
增加“二次压榨”:首次压榨后的油饼(含残油)不直接废弃,而是打碎后重新蒸炒(二次软化细胞),再压成薄饼进行二次压榨,可额外榨出10%-15%的残油(传统方法仅一次压榨,残油率高)。
二、提升食用健康度:减少“毛油杂质”与“有害物质”
传统压榨的毛油含杂质(蛋白质碎屑、饼渣)和微量有害物质(如高温炒焦产生的焦化物),需通过物理方法净化,避免化学手段(符合古代技术条件):
1. 新增“毛油过滤”:从“直接食用”到“三级过滤”
一级过滤:榨出的毛油先通过细密竹筛(孔径约0.5毫米),滤除大块饼渣、碎屑;
二级过滤:用多层纱布(5-8层)包裹草木灰(干燥、无杂质),将毛油缓慢淋过纱布,草木灰可吸附油脂中的细小杂质和部分水分;
三级沉淀:过滤后的油倒入陶罐,密封后静置7-10天(室温下),让残留的细微杂质自然沉淀到罐底,取上层清油食用(传统方法无沉淀,杂质多易变质)。
2. 控制“高温风险”:避免油脂氧化、焦糊
蒸炒时加“温控提示”:用“竹片插试法”判断蒸炒程度——竹片插入大豆中,拔出后无湿痕、大豆捏之易碎但不焦,即停止加热,避免过度高温导致油脂氧化(产生哈喇味)或焦糊(产生有害物质);
压榨后“快速冷却”:榨出的毛油先倒入陶盆(而非直接装罐),置于阴凉通风处冷却至室温(约2小时),再进行过滤,减少高温油脂长期接触空气导致的氧化变质。
三、辅助改进:稳定原料质量,降低损耗
1. 原料储存优化:减少大豆霉变
收获后的大豆先在竹席上晾晒至“牙咬清脆”(含水量约12%,传统凭经验判断),再装入铺有干稻草的陶缸,缸口用麻布密封(而非直接堆放在地上),避免受潮霉变(霉变大豆榨油会产生黄曲霉素,危害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