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曹操的警惕,董卓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兖州,东郡。
与邺城袁绍府邸的奢华不同,曹操的治所更像一个巨大的军营。处处可见巡逻的兵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草药、汗水与冰冷铁器混合的味道。这里没有歌舞,没有盛宴,只有行色匆匆的官吏和将领,以及从校场上传来的,永不停歇的操练声。
帅帐之内,一盏油灯的豆大火光,将曹操的身影投在背后的舆图上,显得有些孤单。
他手中拿着的,同样是那份从长安传来的《求贤诏》摹本。
与袁绍的暴怒不同,曹操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看,一遍又一遍地看,仿佛要将那绢帛上的每一个字,都刻进脑子里。帐内很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声响。
夏侯惇和夏侯渊站在一旁,看着曹操沉默不语,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兄长,”夏侯惇是个急性子,忍不住开口,“这董贼写的什么狗屁玩意儿!粗鄙不堪,简直污人眼目!他以为这样就能招揽到人才?做梦!”
曹操没有理他,只是将那份摹本轻轻放在案上,手指在上面缓缓划过,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又像是在触碰一条致命的毒蛇。
良久,他才抬起头,目光扫过帐内的几位心腹谋士——荀彧、荀攸、程昱。
“都看过了吧。”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都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夏侯惇还想再说,却被夏侯渊用眼神制止了。他们兄弟俩知道,当兄长用这种语气说话时,事情便绝不简单。
程昱率先开口,他性情刚烈,眼神中带着一丝阴鸷:“主公,董卓此举,毒辣至极。他这是要将天下寒门之心,尽收囊中。其心可诛!”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思虑更为周全。他点了点头,补充道:“仲德公所言甚是。董卓此策,看似粗鄙,实则抓住了要害。他以天子之名,行招贤之实,占了大义。又不问出身,许以官爵,给了那些寒门士子最大的诱惑。最狠的是末尾那句‘夷其三族’,这既是威胁,也是一种承诺。他向那些士子保证,有他董卓在,没人敢动他们。此三者合一,天下寒门,谁能不心动?”
帐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荀彧。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天下顶级的世家大族。董卓这一招,挖的正是他们这些世家门阀的根基。
荀彧的脸色确实有些复杂,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朗,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董卓在关中大兴官学,教习算术、格物,编撰字典,此事我早有耳闻。当时只以为,他不过是想培养一些能办事的底层小吏。今日看来,我等都小觑他了。”
他顿了顿,看向曹操,眼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忧虑:“官学,是种因。这道求贤诏,便是结果。他用官学为天下寒门子弟打开一扇窗,又用这诏书,为他们铺好一条登天的路。从今往后,天下读书人,未必再以入我等门下为荣。他们有了另一条路,一条更直接,也更光明的路。”
“主公,这已经不是在争一城一地,而是在争人心,争未来。袁本初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投奔董卓的皆是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但他错了,大错特错。”
荀彧的话,让夏侯惇和夏侯渊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是武将,想不了这么深,但他们听懂了荀彧话里的意思——董卓正在做一件动摇天下根基的大事。
曹操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直到所有人都说完了,他才站起身,走到那副巨大的舆图前。他的目光,从兖州,移到冀州,再越过群山,死死地盯住了西边那个点——长安。
“你们说的都对,但都只说了一半。”
曹操的声音不高,却让帐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你们以为,董卓只是在挖世家的根基,在收买寒门的人心吗?”
他转过身,一双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亮得吓人。
“你们还记得,虎牢关下,那能喷吐雷火的‘仙兵’吗?记得那刀枪不入,横冲直撞的‘钢铁巨兽’吗?”
众人心中一凛。那些如同噩梦般的景象,再次浮现在眼前。那是他们永远无法忘记的恐惧,也是联军土崩瓦解的根源。
曹操的手指,重重地敲在案几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像是在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脏。
“以前,我以为董卓只是运气好,得了些方士相助,掌握了些奇淫巧计。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让治下百姓有饭吃。这是‘农’。”
“大办官学,编撰字典,统一文字,让天下百姓有书读。这是‘教’。”
“如今,再发这道求贤诏,打破门阀,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这是‘政’。”
“再加上他那无人能敌的‘军’……”
曹操每说一句,帐内众人的脸色便白一分。他们顺着曹操的思路想下去,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