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翊应铃而入时,身上还带着秋夜的寒凉。
他敏锐地察觉到书房内凝重的气氛,以及狄仁杰看似平静面容下隐藏的锐利警觉。
无需多言,狄公一个眼神,他已心领神会,如同最警惕的猎犬,无声地绷紧了全身肌肉。
“承翊,”狄仁杰声音压得极低,几乎仅是气音,目光却示意了一下窗外,“感觉如何?”
张承翊没有立刻回头,而是借着调整站姿的动作,眼角的余光如同最精密的尺子,丈量着窗外影子的角度和晃动的频率。
他凝神感知了半晌,浓黑的剑眉渐渐锁紧。
“有!”
他同样以极低的声音回应,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不是之前那些货色。这个…更沉,更稳,像块埋在土里的石头,几乎感觉不到呼吸。”
狄仁杰微微颔首,张承翊的确认印证了他的直觉。
他将袖中那张写有“青雀。宋州”的纸条不着痕迹地滑到张承翊手中,同时用指尖在书案上快速而无声地写了一个“内”字。
张承翊掌心一握,便知纸条内容事关重大,而那个“内”字更让他心头一凛。
狄公是在暗示,问题可能出在内部?
“府外加强警戒,明暗哨位调整,尤其是靠近书房和水源的区域。”狄仁杰声音略微提高,恢复了正常的语调,仿佛在布置寻常的防卫任务,“另外,之前参与监视李璟府邸的内卫兄弟们都辛苦了,你代我好生抚慰,尤其是那位最先发现信使异常、立功不小的…是叫许青吧?多加一份赏银。”
张承翊立刻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
明面上是关怀下属,实则是指定了一个需要重点观察的目标——那个名叫许青的内卫。
他躬身抱拳:“末将领命!定当妥善安排,并厚赏许旅帅。”
退出书房后,张承翊并未立刻去调派人手,而是先回到了自己的值房。
他展开那张纸条,看清上面的字迹后,眼中精光爆射。
“青雀”、“宋州”,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预示着风暴即将升级。
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条就着灯火烧成灰烬,深吸一口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
当务之急,是厘清内部的隐患。
他召来了两名绝对可靠的、从朔州就跟随自己的老部下,并未言明具体怀疑对象,只吩咐他们以“复核李璟案外围监视记录,论功行赏”为由,暗中调阅之前所有参与监视李璟任务的内卫人员的行动报告和排班记录,并留意他们在任务期间及之后是否有异常行为。
同时,他亲自着手调整狄府的防卫部署。
他将最信任的几名护卫安排在书房附近的几个关键暗哨位置,取代了原本由内卫负责的岗哨,并叮嘱他们,除了防范外敌,更要留意任何内部人员靠近书房区域的异常举动。
对于那位名叫许青的内卫旅帅,张承翊则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表面上对其褒奖有加,分配了一项看似重要实则远离核心区域的巡查任务,暗地里却派了专人对其进行不间断的、极其隐蔽的监视。
调查在无声无息中展开。
两天后,初步的结果反馈回来,指向性变得清晰起来。
根据复核的记录和暗中的观察,那个名叫许青的内卫旅帅,确实存在几处难以解释的疑点。
其一,在最初锁定李璟信使前往邙山方向的任务中,报告显示是许青“敏锐”地发现了信使绕行路线的规律。
但张承翊的老部下在重新勘察那条路线后发现,信使的绕行虽然狡猾,却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破绽,若非事先知晓其最终目的地可能靠近邙山,极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出其大致的去向。
许青的“敏锐”,显得有些过于精准。
其二,在后来监视李璟府邸,尤其是追踪“灰斗篷”使者的行动中,有两次关键的跟丢事件,报告都将原因归结为目标反侦察能力过强和夜色掩护。
但仔细推敲行动路线和时间点,当时负责侧翼策应和预警的,恰好都是许青或其直接下属。
他们的位置,本应能提前发现目标试图摆脱追踪的迹象,却未能及时发出有效警示。
其三,也是最微妙的一点。
在狄仁杰于赏菊宴上“打草惊蛇”之后,李璟府邸戒备森严,许青曾主动提出带人潜入府邸附近一处民房高点进行监视,那处位置极佳,可以俯瞰王府部分区域。
但事后核对,在那段时间内,王府后园那扇“灰斗篷”常用的小门,有过一次短暂的开启,却未被记录在监视日志中。
是确实没有发现,还是…有意遗漏?
这些疑点单独看来,或许都可以用巧合、失误或能力不足来解释。
但当它们串联起来,尤其是结合眼下狄府外出现更高明监视者的时间点,就显得格外刺眼。
张承翊将调查结果秘密禀报了狄仁杰。
书房内,灯花噼啪轻响。狄仁杰听完汇报,久久沉默。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黑暗,看到那个隐藏在更深处、连内卫都被渗透的庞大阴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狄仁杰之裂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