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这您可就错了!” 朱槿不由分说,上前一步,轻轻从李贞手里接过锄头扛在肩上 —— 特意把锄头往自己肩头更沉的地方挪了挪,不让老人再费力气 —— 拉着李贞的胳膊往院子走,语气里带着几分执拗,又藏着真心的关切:“正是年纪大了,才更要好好养生!您身子硬朗了,才能多陪咱家人几年,多看看田里的好收成,将来还能看着九江长大,送他去学堂,看他结婚生子,抱上重孙子呢!您不想等着那一天?”
李贞架不住朱槿的坚持,听到 “九江” 两个字 —— 那是他最疼爱的孙子,去年刚满五岁,还会抱着他的腿喊 “爷爷”,软乎乎的小手能暖透人心 —— 原本紧绷的肩膀瞬间软了下来,脸上的抗拒也消散了大半。
他轻轻叹了口气,任由朱槿拉着往回走,脚步慢了些,却没再推脱:“罢了罢了,听你的,就跟你去学学这新鲜玩意。”
院子里的鸡冠花刚开了几朵,红色的花瓣沾着露水,在晨光里透着鲜活的气。朱槿把锄头小心地靠在墙角,怕磕着木柄;又拉着李贞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石凳还带着晨露的凉意,却让人心里踏实。
“姑父,我要教您的这玩意,名叫‘太极拳’,可不是什么花架子。” 朱槿笑着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笃定。
见李贞眼里露出好奇,他继续说道:“这东西我早就教过旁人了 —— 前两年在王府里,我教给爹(朱元璋)和娘(马秀英)了。他们俩年纪也不小了,娘身子骨又不算硬朗,练这个能养气血、稳心神,爹现在晨起没事,都还会自己练上一会儿呢,说比闷在书房里强。”
“就连保儿哥(李文忠),我在军营里也教过他。” 提到李文忠,朱槿眼里多了几分笑意,“不过教给保儿哥的不一样,他要带兵打仗,我教他的那套更偏向‘以柔克刚’的实战路子,能在战场上卸敌人的力、护自己的身,算是攻防兼备的功夫。上次他还跟我说,在战场上靠这法子躲过了敌人的偷袭。”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李贞身上,语气更温和了些:“但教给您和爹娘的,就纯是养生的路子了。不用费大力气,也不用讲究什么招式快慢,核心就是‘放松’‘顺气’。您常年在田里劳作,腰和胳膊都积了劳损,练这个正好能疏解酸痛,比您总贴那些治标不治本的膏药管用多了。”
李贞本还带着点 “折腾新鲜玩意” 的敷衍,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了 —— 既能让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愿意练,还能教给儿子在战场上保命,这 “太极拳” 定然不是寻常东西!
他坐直了身子,原本松弛的肩膀都绷了几分,语气里满是期待:“哦?还有这等好东西?那槿儿你快教教咱,咱也学学这能让上位都上心的养生法子!”
见李贞来了兴趣,朱槿笑着起身,拉他站到院中的空地上:“姑父,您先放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别绷得太直,就像站在田里准备松土的样子。” 他边说边做示范,缓缓抬起双臂,掌心朝下,手臂与胸口保持着一拳的距离,像抱着一个无形的圆球,动作轻柔得像在托着一团棉花,连衣角都跟着轻轻晃悠。“您看,就这么简单,不用使劲,先找到‘松下来’的感觉。”
李贞学着朱槿的样子抬起胳膊,可常年握锄头的手臂早已习惯了紧绷发力,此刻伸直了像根僵硬的木棍,怎么都找不到 “抱球” 的柔和感,手臂还不自觉地发颤。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带着点自嘲:“槿儿,这胳膊咋就不听使唤呢?跟咱握锄头完全不一样,总觉得浑身不得劲,像揣着块石头。”
“别急,慢慢来,您先别想着‘用力’,要想着‘放松’。” 朱槿耐心地走到李贞身边,伸出手,轻轻托住李贞的胳膊 —— 老人的胳膊皮肤松弛,能摸到下面凸起的骨节,还有常年劳作留下的细小疤痕,像田埂上的裂纹 。
一点点调整他的手臂角度,把他僵硬的胳膊往下压了压,让肘部稍微弯曲:“您感受一下,想象怀里真有个软乎乎的球,比如九江玩的布球,您不用使劲抓,就这么轻轻托着它,不让它掉下来就行。呼吸要慢,要匀,吸气的时候肚子微微鼓起来,像吸进了晨露的气;呼气的时候慢慢把气吐出去,像吹开草叶上的露水,跟着动作走,别着急。”
他退到李贞对面,重新做起 “云手” 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拆解得格外细致,连语气都放得更柔:“您看,左脚慢慢往左边迈一步,步子别太大,刚好能站稳就行,就像在田里挪步怕踩坏秧苗;身体跟着往左转,肩膀别晃,像扛着锄头转弯时那样稳;右手慢慢往左边划个圆弧,像在摸球的侧面,左手往右边带,动作要圆,不能直来直去,就跟您在田里松土似的,要顺着土劲走,不是硬来。”
李贞盯着朱槿的动作,一步一步慢慢学。起初还磕磕绊绊,左脚迈出去时差点拌到自己,右手划圈时也总忘了转腰,动作僵硬得可笑,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