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代师收徒这一招,效果立竿见影。
如今散布关中的文臣武将乃至普通士卒,几乎将诸葛丞相奉若神明。
现实而言,诸葛亮的话语权远在深居成都的天子刘禅之上。
数年来,诸葛亮与北伐将士同甘共苦,其威望与亲和力,非远在成都的皇帝可比。
军中四大将军,除魏延外,叶白夔、姜维、岳飞皆对诸葛亮感情深厚,近乎盲从。
因此,李世民一旦被冠以“丞相师弟”的身份,其前途瞬间变得不可限量。
此举让李严难以置信,他虽知义子有些本事,却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如此看重,赋予这般超然地位。
李严与诸葛亮本无深仇大恨,二人同为先帝托孤之臣,皆有北伐夙愿。只是李严性格孤僻,常生妒忌之心,故而屡屡作对。
是夜,李严主动求见诸葛亮,二人于丞相书房内促膝长谈,直至天明。
次日清晨,李严便随二位王爷返回长安,却将李丰与李世民留在了潼关效力。
临行前,李丰满心疑惑,不解父亲为何一夜之间转变态度,不仅不再反对自己效力于丞相麾下,眉宇间的愁闷也似乎一扫而空。
唯有李世民心下明了,他这位义父过于倔强,一直想证明自己不逊于诸葛亮。此番潼关之行,亲眼目睹诸葛亮的气度与军中威望,事实胜于雄辩,由不得他不服。
返回长安的途中,李严于车驾中喟然长叹:“先帝果然没有看错人。是我李严,一叶障目了。”
此刻,经过半月休整,左将军叶白夔已养精蓄锐完毕,准备兵发武关,拿下这关中东南最后的要塞。
诸葛亮有意让李世民参与此战,便于叶白夔大军出发前一日,召集叶白夔、韩擒虎、李文忠等将,商议作战方略。
叶白夔示意麾下大将韩擒虎阐述计划。韩擒虎慨然出列,指着地图道:“丞相,末将先前镇守长安东面时,已提前占据蓝田。此次我与叶帅商议,大军主力由蓝田进发,沿灞水河谷东进,逐步攻克青泥隘口、上洛县,而后直抵武关城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叶白夔补充道:“正是如此。如今潼关以东魏军被岳飞将军牢牢阻滞,武关孤立无援,假以时日,必可攻克。”
诸葛亮未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静听的李世民,温言问道:“世民,你怎么看?”
李世民凝视图上,手指划过蓝田至武关的路线,沉静分析:“韩将军此策,稳扎稳打,风险最低,然收益亦缓。若沿途关隘守将拼死抵抗,势必迁延日久,耗费钱粮。”
随即,他手指向下一转,停在武关侧后的丹水河谷,“此处,乃是武关粮道命脉。若能出一支奇兵,断其粮道,则韩将军正面攻坚,必当事半功倍!”
叶白夔插言道:“此策我与韩将军并非没有考虑。只是绕行至武关侧后,山道险峻,极其难行,大军难以展开,补给亦是难题。”
诸葛亮闻言,起身为此次军议定调:“就依白夔与韩将军之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众将领命而去。
军议虽散,李世民却仍盯着地图,目光灼灼,心思仿佛已飞入那崇山峻岭之中。
诸葛亮看出他意犹未尽,便开始为这位师弟铺路。他先召来檀道济,询问魏国降将情况。
檀道济回禀:“经末将劝说,定彦平、雄阔海、伍建章、伍云召、伍天锡五人已诚心归顺。目前唯有伍云召尚在潼关,其余四人已被文长将军派往前线,支援鹏举将军了。”
诸葛亮又问及潼关尚有哪支部队暂时无事,檀道济答曰:“黄巢所部暂无任务。”
于是,诸葛亮当即下令:命黄巢率本部兵马,陪同李世民返回长安,押运一批粮草至前线。
黄巢接到命令,心下颇为不快,他本欲前往前线与魏军血战,不想却被派了个押粮的差事。
然而,当他见到等候他的李世民时,见其虽年少,却气度不凡,英华内蕴,心中不由一惊,暗忖此子绝非寻常。
这趟押运任务,诸葛亮安排得颇为微妙。
不仅派了黄巢及其部属,还将同在潼关的伍云召、程咬金、罗成一并划归李世民调遣。
从潼关至长安,快马一日可往返。李世民抵达长安后,未及与坐镇后方的“师侄”姜维多作寒暄,便立即催促着将已备好的粮草装车,迅速启程回返。
其兄李丰只得向疑惑的姜维解释。众人皆以为李世民是恪尽职守,急于完成送粮任务。
殊不知,李世民心中所念,乃是武关战场!他竟在途中,以“丞相师弟”的身份和非凡的个人魅力,说服了黄巢、伍云召等将。
他让兄长李丰负责将粮草押送至蓝田大营交割,自己则带着黄巢、伍云召、罗成、程咬金以及数百精锐,悄然转向,准备从子午谷方向,穿插险峻山道,绕行至武关南侧,执行他军议上提出的“断粮”奇策!
黄巢、伍云召等人本就立功心切,程咬金、罗成更是许久未逢大战,眼见李世民敢于担当,言明“天塌下来由他顶着”,又觉此计大有可为,当即慨然应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