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 亨,君子有终。
含义: 亨通,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必有善果。谦卦上卦为坤,代表地、顺;下卦为艮,代表山、止。高山本应巍峨耸立,却甘居平地之下,象征谦逊、卑己尊人。此卦是《易经》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深刻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天道规律。它告诫人们,无论处于何种位置,都应保持谦逊的美德,如此才能亨通顺利,善始善终。
故事:守谦者——虞舜的德化之路
在尧帝时代,有一位名叫舜的年轻人,他生于贫寒,遭遇家庭不幸,却以其至孝和深沉的谦德,最终感化家人,闻名天下,继承了帝位。他的一生,正是谦卦“卑以自牧”精神的最佳写照。
初六 ·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译文: 谦逊而又谦逊的君子,可以用来渡过大河巨流,吉祥。
含义: 在地位卑微、事业初始之时,就要具备谦而又谦的态度(谦谦君子)。这种品德,能帮助他克服巨大的艰难险阻(用涉大川),获得吉祥。
暮色四合,历山脚下的小村落笼罩在炊烟与寒意中。
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内,灶火微弱,映着几张神色各异的脸。
舜坐在灶膛前,默默添着柴禾。火光在他年轻却饱经风霜的脸上跳跃,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他身形魁梧,本该是家中主要劳力,此刻却显得格外沉默。
“杵在那里作甚!”一声粗嘎的呵斥来自炕上的瞽叟。他双目浑浊,面色不善,“没看见水缸空了吗?还不快去挑水!想渴死老子和你娘吗?”
舜立刻起身,垂首应道:“是,父亲。”声音平和,没有丝毫怨怼。
“哥,我也要喝水!”躺在炕上翘着腿的象懒洋洋地喊道,他是舜的异母弟,被继母骄纵得目中无人。
“知道了,象弟。”舜拿起墙角的陶罐和扁担,推门走入寒冷的夜色。
门外寒风凛冽,水井在村头,路并不近。
继母握登氏看着舜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撇了撇嘴,对瞽叟低声道:“看看你那好儿子,整日里闷声不响,谁知道心里琢磨什么?我看他就是个榆木疙瘩,干活还行,别的,哼……”
瞽叟哼了一声,没接话,但脸色更沉。
象翻了个身,嘟囔道:“娘,明天让舜去山里砍柴吧,我要那棵最高的树上的干枝,生火暖和。”
握登氏宠溺地拍了拍儿子:“好,好,明天就让他去。”
舜挑着沉重的两罐水回来时,额上已见薄汗。他小心地将水倒入缸中,又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并算不得凌乱的屋子。
“行了行了,别在那儿碍眼!”握登氏不耐地挥手,“去把院里的柴劈了,明天你弟弟要用。”
“是,母亲。”舜放下扫帚,又走向院子。
冰冷的斧头握在手中,一斧一斧劈在硬木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这重复的、似乎永无止境的劳作,便是他日常的写照。母亲早逝,父亲顽劣不明,继母刻薄,弟弟骄横。这个家,于他而言,并非温暖的港湾,更像是无尽的试炼场。
他们曾在他饭里掺沙,他曾睡在牛棚,他们甚至在他独自上山时,故意弄丢他辛苦采集的草药……种种苛待,数不胜数。
然而,舜的心中,却从未燃起怨恨的火焰。
他记得幼时,生母握登氏(注:此处沿用常见说法,亦有说舜生母早亡,此握登氏为继母)温婉的教诲,虽记忆已模糊,但那点关于“孝”与“悌”的微光,始终留存。他相信,至诚的孝心,或许终有一日能感化这冰冷的一切。
次日,天未亮,舜便带着斧绳上了山。
象指明要的那棵树的干枝,生在高处,极其危险。舜小心翼翼地攀爬,寒风刮在脸上如同刀割。当他终于砍下那些树枝,捆绑好,准备下山时,脚下的一块石头突然松动!
他连人带柴从陡坡上滚落,幸亏他反应迅捷,抓住了一丛坚韧的藤蔓,才免于坠入深谷,但手臂和脸颊已被荆棘划出数道血痕。
他挣扎着爬起来,检查那捆柴,发现散落了一些,又默默重新收拾好,扛在肩上,一步步走回家。
回到家中,象看到他脸上的伤和略显狼狈的样子,非但没有关心,反而哈哈大笑:“哥,你怎么像个泥猴似的!”
握登氏皱紧眉头:“砍点柴也弄成这样,真是没用!”
瞽叟虽看不见,却能听到动静,冷哼一声,表达着不满。
舜什么也没说,放下柴捆,平静地去打水清洗伤口。那沉默而顺从的姿态,仿佛一堵柔软的墙,将所有恶意都无声地吸纳、化解。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
春耕时节,舜在田间奋力拉犁,汗水浸透了粗麻衣衫。瞽叟和象却坐在田埂上阴凉处,指指点点。
夏日炎炎,舜在烈日下除草,背脊晒得黝黑爆皮。握登氏送来饭食,却只有些稀薄的粥和干硬的饼。
秋收忙碌,舜一个人收割着全家的粮食,直到深夜。象却抱怨他回来太晚,吵了自己睡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