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告捷文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各地,试图重振那已跌入谷底的威望。
然而,紫禁城内的气氛,却与外界的欢庆格格不入。
文华殿内,一场小范围的御前会议正在举行。年幼的咸熙帝坐在龙椅上,周太后垂帘在后。
首辅李标、次辅钱龙锡,以及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总督京营戎政的陆铮分列两侧。
殿中还多了几个面孔——以徐允爵为首的江南使者代表,以及几位闻讯赶回京城“勤王”、此刻正眼观鼻鼻观心的勋贵。
“陛下、太后,此次京师得以保全,全赖皇上洪福齐天,将士用命,以及……江南士民踊跃输捐。”徐允爵率先开口,将“输捐”二字咬得清晰,“首批粮米十万石已至通州,银三十万两亦在途中,可解燃眉之急。”
李标和钱龙锡连忙称谢,说着“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徐老深明大义”之类的场面话。
徐允爵话锋一转,捋须叹道:“然,江南虽富,近年亦多艰难。
商税沉重,海禁森严,士绅百姓皆感困顿。此次筹措粮饷,已是竭泽而渔。
若朝廷欲长治久安,恢复元气,恐需在政策上稍作调整,与民休息,方能培植长久之税源啊。”
图穷匕见。这是在要求兑现陆铮之前谈判时承诺的“让步”,甚至想更进一步。
几位勋贵也趁机附和,抱怨京营整顿后,他们安插的子弟利益受损,希望“恢复旧制,以安军心”。
喜欢大明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