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没有立刻使用招募机会。他需要更精准的把握。此刻,他更关注如何利用“舆论引导”模块,打响这场无声的战争。
他召来苏墨。
“苏墨,你对京城士林和民间舆论,有多少了解?”杨昭问。
苏墨略作思索,回答:“家主,京城舆论主要掌握在几大士族门阀手中,他们通过门下清流、书院学子、甚至坊间说书人,散布对他们有利的消息。民间则多听信坊间传闻和茶馆闲谈。”
“很好。”杨昭点头,“我需要你拟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如何将那些权贵的罪证,以最隐蔽、最有效的方式,散布出去。”
“隐蔽?有效?”苏墨有些不解。
“对。”杨昭解释,“我们不能直接出面。要让这些消息,像是从京城内部流出,让那些权贵们互相猜忌,自乱阵脚。同时,要让百姓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真相。”
苏墨陷入沉思。这与他平日里处理政务、谋划商业的思路截然不同。这更像是一场无形的战争,一场对人心的争夺。
杨昭看着苏墨,又补充道:“你可以尝试利用一些特殊的渠道,比如那些常年往来京城与地方的行商,或者那些不受士族控制的江湖帮派。甚至,可以利用那些平日里被权贵们压制的小官吏,他们心中积怨已久,或许愿意为我们所用。”
苏墨眼睛一亮。他明白了。杨昭这是要利用京城内部的矛盾,借刀杀人。
“家主,我明白了。我立刻去准备。”苏墨拱手告退,心中充满了干劲。他发现,跟随杨昭,总能接触到那些闻所未闻的奇特谋略,令人茅塞顿开。
杨昭则继续思考。舆论引导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散布权贵罪证,他还需要做另一件事——为“兴农计划”正名,为杨氏家族正名。
他让人准备了大量的纸张和笔墨。他要亲自撰写一些文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兴农计划”的深远意义,以及新政券如何惠及百姓。这些文章,将通过杨氏商会的渠道,在各地广为传播。
他甚至想到了漫画。用简单的图画,描绘水库修建前后百姓生活的变化,直观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
“或许,是时候让大乾的百姓,也见识一下‘报纸’的威力了。”杨昭低语。
他脑海中浮现出报纸的运作模式:定期发行,刊登时事新闻、政策解读、甚至百姓来稿。这将是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足以打破京城士族的舆论垄断。
他决定,将“特殊人才招募”的机会,留给一个能够帮助他建立这种新式传播体系的人。一个既懂文字,又懂组织,甚至能理解他超前理念的人。
夜幕降临,汝州城依旧灯火通明。杨氏商会内部,一队队商队在紧张地准备着,他们将带着“兴农计划”的希望,奔赴大乾各地。而另一边,苏墨则在书房中,伏案疾书,他的笔下,是针对京城权贵们的一份份“死亡名单”,以及如何将这些罪证,化为利刃,刺向敌人心脏的周密部署。
京城,太师府。太师刚刚收到一封秘报。信中提到,京城坊间,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太师府和王尚书府的“旧事”,有板有眼,甚至连时间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
“胡说八道!这些都是污蔑!”太师气得胡子乱颤。他立刻派人去压制这些谣言。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些谣言就像野草一般,割之不尽,反而越传越广。更可怕的是,一些原本被他们控制的茶馆、酒肆,竟然也开始有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旧事”,引得听众义愤填膺。
太师第一次感到,京城这座固若金汤的权力堡垒,似乎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悄然侵蚀。
他不知道,这仅仅是杨昭“舆论引导”的第一步。而那张即将覆盖大乾的“报纸网络”,正在杨昭的脑海中,悄然成型。
一场围绕着舆论和人心的无形战争,已经悄然打响。京城的权贵们,还在用老旧的思维应对,而杨昭,却已经亮出了他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底牌。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杨昭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那位通过“特殊人才招募”而来的新帮手,他将是这场舆论战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杨凌传之逆袭家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