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胜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感。
“何主任,您看看这堆废铁,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生产线。恕我直言,这简直是在侮辱‘工业’这两个字。”
他姿态优雅地从金锐手中接过一份制作精美的铜版纸宣传册,纸张光滑得能映出人影,与周围的油污和铁锈格格不入。
他没有直接递给何振国,而是像展示一件珍宝般,用两根手指捏着,缓缓展开。
“这,才是真正的工业产品。”
宣传册的封面上,是德国KSP集团的蓝色LOGO,下面一行醒目的英文:KSP Lignin Fiber Stabilizer - The Future of Asphalt。
沥青的未来。
“德国KSP集团,全球最大的特种纤维生产商,他们已经成功研发并申请了专用的木质素纤维稳定剂全球专利。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工业化的、标准化的SMA解决方案。”
刘长胜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技术上的优越感。他说话时,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专家,像是在提醒他们,什么是真正的专业,什么是国际标准。
“我们远大集团,已经和KSP集团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只要我们拿下滨海大道项目,就能立刻引进全套的技术和设备。”
说完,他才轻蔑地瞥了林旬一眼,那眼神仿佛在看一个用泥巴捏坦克的孩子。
“用经过全球市场检验的成熟技术,还是用你们这个小作坊里偶然炸出来的‘土方子’,孰优孰劣,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比我更清楚。”
话音一落,专家们本就凝重的脸色更添了几分动摇,几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开始低声交头接耳。
“刘工说得对,一个样品说明不了问题,工业量产的稳定性才是关键。”
“德国人的东西,那肯定是没问题的,就是……贵。”
“贵也比项目出了问题强,这是重点工程,担不起风险。”
刘长胜的话太有说服力了。
一边是世界顶级公司的专利产品,一边是土法上马、连生产设备都炸了的“三无产品”,该怎么选,似乎不言而喻。
何振国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看向林旬,眼神里满是询问和担忧,这盘棋,眼看就要被对方掀翻了。
张涛的脸涨得通红,拳头攥得死死的。
陈浩的嘴唇抿成一条直线,死死盯着刘长胜,那目光像是要在他身上烧出两个洞。
苏晚晴的心沉到了谷底,她已经开始盘算公司破产后,该怎么安抚这群跟着他们拼命的工人。
整个蓝图团队的人,都感到了一股无形的、沉重的压力。
对方根本不屑于和你辩论技术细节,而是直接从另一个维度,用“工业化”和“成熟体系”对你进行了降维打击。
然而,在这片压抑的寂静中,林旬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慌乱。
他甚至没有去反驳刘长胜对“八卦炉”的嘲讽。
他只是静静地等,等刘长胜说完,等专家们议论完,等这股由对方掀起的恐慌情绪发酵到顶点。
然后,他迈步,不急不缓地向刘长胜走去。
“刘总工”林旬的称呼很客气,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议论声,“您说的这个德国技术,非常了不起,代表了行业的未来。我由衷地佩服。”
刘长胜一愣,他准备好了一肚子更刻薄的话来应对林旬的愤怒反驳,却没想到对方会先服软,这让他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不过,我有一个小问题。”林旬的目光平静地直视着刘长胜的眼睛,“我想请问刘总工,您说的这个‘未来’,什么时候能到滨海?”
“什么意思?”刘长胜没反应过来。
“我的意思是,”林旬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小锤子,不轻不重地敲在刘长胜的心上。
“从你们远大集团和德国人签订正式的专利授权合同,到报关、进口设备,再到安装调试、培训工人,最后实现稳定量产……这整个流程,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刘长胜的眼神开始闪躲,“专利谈判、国际贸易流程……是需要一些时间,但技术是成熟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需要多久?”林旬追问道,声音依然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压迫感,“一年?一年半?还是两年?”
这个问题太致命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是外行,都清楚引进一套国外先进生产线的复杂和漫长。
刘长胜的额角渗出了一丝细汗,他强撑着说道:“最多……最多一年半,我们就能……”
他的声音在林旬逼视的目光下,不自觉地低了下去。
“一年半”
林旬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然后猛地转向何振国,声音陡然拔高,像一声惊雷在车间里炸响!
“何主任!滨海大道项目,等得了一年半吗?滨海市几十万市民,等得了一年半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