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父亲的影子
小旅馆的房间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茧。厚重的窗帘阻隔了七月午后的炽热阳光,只在边缘漏进一圈模糊的金色光晕,如同窥探另一个世界的锁孔。空气凝滞,混杂着劣质消毒水试图掩盖的霉味、隔夜烟蒂的残余气息,以及我身上多处伤口散发出的淡淡碘伏和药膏的味道。这是一种属于隐匿和伤痛的气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所处的境地。
我坐在那把吱呀作响的木椅上,背脊挺直——这是四年警校生涯留下的、难以完全磨灭的印记。面前的小桌上,摊开着一本普通的软皮笔记本,旁边是那部关系着我身家性命的加密手机。屏幕暗着,像一只沉默的眼睛。
静默期。杨建国的指令清晰而冰冷。这意味着我不能主动出击,不能联系任何人,只能像一块石头沉入水底,等待风波平息或新的指令。但这种表面的静止,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滞。相反,这是我将“魅影”夜店那混乱、血腥的一夜所获得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沉淀、梳理、分析的宝贵时机。那个神秘的标记,如同一个烙在我视网膜上的幽灵,模糊不清,却又挥之不去,挑战着我的理智极限。
我闭上眼,不再强迫自己去捕捉那个在记忆中已然扭曲的光影。经验告诉我,越是用力,真相溜走得越快。取而代之,我转换了思路。既然黑皮暗示标记与“庄家”有关,代表不同的纯度和渠道,那么它必然具备某些内在逻辑。我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在顶端写下“标记分析”四个字,然后开始构建一个简单的思维框架。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我画出一个中心圈,标注“神秘标记”,然后延伸出几条主干线:
物理特征: 位置(管底/侧壁下?)、大小(极小?)、工艺(刻印/特殊油墨?)、形态(极简图形/符号?)。
功能假设: 防伪标识?内部等级识别?信息承载(如批次、来源)?
关联信息: “魅影”现场环境、紫发男行为模式、黑皮提供的“庄家”与“脚”的概念。
验证途径: 需要更多样本比对?技术手段分析(成分/数字信息?)?
风险评估: 接触实物风险极高,技术分析能力不足。
列出这些,我的心沉了一下。最后一个评估项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刚刚燃起的些许兴奋。直接接触“彩虹烟”无异于自杀,而我拥有的资源,仅限于这个简陋的房间和有限的知识。我想到了陈曦,如果她在,以她的技术能力,或许能通过暗网图像比对,甚至分析数字隐写信息……但这个念头刚升起,就被我狠狠掐灭。杨建国的禁令如同高压线,更何况,我绝不能将她拖入这无底的深渊。
无力感再次袭来。我只能依靠自己,依靠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或许已经过时的方法。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父亲,飘向了那些弥漫着旧书和烟草味道的、关于他书房的回忆。
那不是挂在墙上、戴着奖章、笑容被定格在相框里的英雄父亲。那是更真实、更模糊,也更亲切的身影。记忆如同被搅动的湖水,渐渐泛起清晰的涟漪。
那应该是我十一二岁的一个夏夜,天气闷热,蝉鸣聒噪。父亲难得没有加班,穿着一件洗得领口有些松弛的白色汗衫,坐在书桌前的旧藤椅里。台灯洒下温暖的光晕,勾勒出他宽厚而略显驼背的背影。我正趴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卷了边的《水浒传》。
“小峰,”他忽然转过头叫我,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温和,“过来帮爸爸看看这个。”
我爬起来,凑到书桌前。桌上摊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看起来油腻腻、毫不起眼的Zippo打火机,背景是杂乱的现场勘查标记。
“这是个旧打火机啊,爸,有什么好看的?”我看了半天,不得要领。
父亲笑了笑,眼角挤出几道深刻的皱纹。他用那双因为长期接触案卷和枪械而显得格外粗粝的手指,指着打火机底部一个极其模糊、几乎被磨损殆尽的划痕:“你看这里,仔细看,像不像……一个被什么东西切掉了一角的五角星?或者,一个歪斜的三角形?”
我眯起眼睛,几乎要把脸贴到照片上,才勉强在那片混沌中看出一点点似是而非的轮廓。“好像……是有点那个意思。”我迟疑地说。
“就是这点‘意思’。”父亲的眼神瞬间变得不一样了,那是我熟悉的、如同鹰隼般锐利的光芒,“这个打火机的主人,是个老江湖,比泥鳅还滑,从不留下直接证据。但这个破打火机,在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案子现场附近,都曾被不同的目击者含糊地提到过。虽然划痕快磨没了,地点也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个模糊‘记号’的重复出现,太巧合了。我怀疑,这是他们团伙内部一种极其隐蔽的识别方式,或者,是那个老狐狸故意布下的迷魂阵。”
他当时并没有告诉我具体是什么案子,而是用一种引导的语气,像对待一个平等的讨论者:“干我们这行,你得学会跟‘灰尘’打交道。最关键的线索,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最容易被人一脚踩过去的地方。它们可能小得像一粒沙,但只要你找到了,并且有耐心把好几粒散落的沙子在脑子里串起来,就可能照出一条通往真相的暗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使命的代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使命的代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