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姗姗用特制清洁剂擦拭机械臂上的硫化物,忽然指着布套的伞盖边缘:“你看这磨损的地方,薛奶奶预留了修补的线头,钛合金丝是活扣,拆下来换根新的就行。”她从工具箱里拿出备用的钛合金丝,手法熟练地穿过布套的织纹,“奶奶说深海的东西得‘好修’,坏了没法像陆地上那样随时换,所以每个零件都要能单独拆换,跟拼积木似的。”
林栋望着窗外的“黑烟囱”,热泉流体在探照灯下形成一道道黑色的烟柱,周围的贻贝和管状蠕虫像丛生的灌木,在严酷的环境里倔强地生长。管水母布套就悬在它们中间,触手轻轻拂过贻贝的外壳,仿佛在与这些“邻居”打招呼。“周教授说,”他忽然开口,“热泉口的生物密度比热带雨林还高,这里的食物链完全不靠阳光,全凭热泉的化学能量。咱们的布套,其实也是在‘吃’这些能量——用硫化物当‘诱饵’,用热辐射保温,跟它们活得一样。”
深潜器准备返航时,袁姗姗操控机械臂,往布套的伞盖里塞了个小小的金属盒。“是薛奶奶让带的‘家书’,”她解释道,“里面是雪湖的泥土和青稞种子,老人家说不管到多深的海底,带着家乡的东西就不会迷路。盒子是王铁匠打的钛合金壳,能在深海待上十年。”
上升过程中,深潜器穿过温跃层,舱内的温度渐渐回升。林栋看着屏幕上的回放,管水母布套在热泉口的影像像一段黑色电影里的霓虹——钛合金丝的银光、石英透镜的折射、硫化物结晶的暗光,在绝对的黑暗中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周教授的声音再次传来:“你们知道吗?人类第一次发现热泉生态系统时,都以为是外星世界。现在看你们这布套,倒像是从那个世界里长出来的,一点都不突兀。”
袁姗姗翻出备用的布套样品,上面的管水母图案还没完工,触手的钛合金丝闪着冷光。“薛奶奶说编这个的时候,总想起雪湖冬天的冰泡,”她轻轻抚摸着伞盖的纹路,“都是在极端环境里藏着生命的气,一个在冰里,一个在海底,本质上是一样的。”
姜小龙突然指着数据后台:“江学姐发来了热泉口的历史数据对比!咱们的布套收集的硫化物浓度,比十年前高了17%,这说明热泉的活跃度在增加!”屏幕上的曲线像条苏醒的蛇,向上攀爬的轨迹格外醒目。
林栋看着那条曲线,忽然觉得它像极了管水母布套的触手,在黑暗中摸索着深海的秘密。从雪湖的米酒作坊到深海的热泉口,他们的传感器走过了万水千山,而那些绣着、编着、织着的布套,早已不是简单的保护壳——它们是薛奶奶的牵挂,是王铁匠的手艺,是江慧玲的智慧,是袁姗姗的细心,更是人类对自然最温柔的叩问。
深潜器冲破海面的那一刻,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林栋望着蔚蓝的天空,想起深海里那片永恒的黑暗,和黑暗中闪烁的管水母布套。他在团队群里发了张布套在热泉口的照片,配文:“它听懂了黑烟囱的话。”
薛奶奶很快回复,发了段小视频——她坐在火塘边,手里拿着根钛合金丝,正用老花镜仔细端详,“这丝太硬,得用火烧软了才能编,等你们回来,奶奶给热泉的布套加个‘裙边’,让它在水里更好看。”
江慧玲发来新的坐标:“下一站,极地冰海。布套设计成磷虾群样式,用极地熊毛混纺,里面加防冻剂,能抗-2℃的海水和冰山撞击。”
袁姗姗笑着补充:“薛奶奶说磷虾布套要编上虎鲸的图案,说它们是冰海的‘领航员’,能给设备带路。”
林栋看着屏幕上的消息,指尖摩挲着从深海带回来的硫化物结晶,晶体的棱角硌得手心微微发疼,却带着种奇异的温度。他知道这趟深海之行,让他们的“雪湖·桂”又多了层坚韧,像那管水母布套,既懂得热泉的狂暴,也懂得黑暗的温柔,在地球最隐秘的角落,用最执着的方式,守护着与生命的约定。
甲板上的风带着海水的咸腥,远处的海鸥追随着船尾的浪花。林栋忽然想起周教授的话:“热泉记得地球最初的样子。”或许他们的传感器也是如此,带着雪湖的针脚、清华园的代码、南京大学的星光,在深海的热泉喷流里静静悬浮,把科技的温度,变成了生命的刻度。而那些编在布套上的管水母,不过是把这份守护,织成了黑暗的颜色,金属的颜色,和所有牵挂着地球深处的人,心中的颜色。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