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切过“林记电器”的柜台,在薛老那台矿石收音机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带。林栋正用软布擦拭着机身上的铜锈,指尖划过“1958”的刻痕时,忽然听见玻璃门“叮咚”作响——张超抱着个篮球站在门口,运动服上印着“雪湖体校”的字样,胸口别着枚崭新的校徽。
“栋哥!快看我这新队服!”他把篮球往柜台上一拍,震得台面上的螺丝刀跳了跳,“教练说我这月进步最快,特意给的新队服!还说等你去北京前,跟你打场‘物理vs运动’友谊赛,用你教的抛物线原理决胜负!”
林栋放下软布,看着张超胳膊上的肌肉线条——比三个月前结实了不少,投篮时手腕的转动幅度也更精准了。“你现在的出手角度稳定在42度,”他拿起支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道弧线,“比标准的45度少3度,正好抵消你身高带来的误差,这就是薛老说的‘量体裁衣’。”
张超的脸忽然红了,挠着后脑勺从书包里掏出个笔记本:“其实……我也开始记错题本了。”本子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投篮轨迹,每个失误处都标着“发力过早”“手腕偏移”,像林栋曾经画过的受力分析图,“教练说这叫‘运动力学笔记’,比光练不琢磨管用。”
玻璃门再次响起时,吴小燕背着个半人高的工具箱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网线。“服务器系统升级完了,”她把张光盘往桌上一放,盘面上用马克笔写着“林栋专属学习资料”,“里面是清华物理系的公开课录像,我用算法压缩过,在咱们这网慢的地方也能流畅看。”
她从工具箱里掏出个巴掌大的装置,外壳是用旧手机壳改的:“这个是离线翻译器,收录了所有物理专业术语,你去清华听课时要是有听不懂的,按这个红色按钮就行。”装置侧面贴着张照片——是他们几个在“极速先锋”网吧的合影,张超举着篮球,袁姗姗捧着书,江慧玲站在中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对了,”吴小燕忽然想起什么,“徐铭把网吧的VIP区改成了‘林栋实验室’,摆了你用过的示波器和万用表,说让学弟学妹们沾沾灵气。昨天还有初三的小孩来打卡,说要以你为目标考雪湖一中。”
正说着,江慧玲抱着摞书走进来,阳光透过她的眼镜片,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些是物理老师给的大学预科教材,”她把书往林栋怀里一放,最上面那本《大学物理导论》的扉页上,有物理老师用红笔写的批注:“记住,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像你修收音机时总说的——原理相通,灵活运用。”
她的指尖在书脊上轻轻划过,忽然指着其中一本:“这本电磁学里夹着我的笔记,把高中知识和大学内容做了衔接,就像薛老说的‘铺路石’。”林栋翻开那一页,果然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某段关于洛伦兹力的解释旁,画着个小小的指南针,箭头指向清晰的方向。
“对了,袁姗姗让我给你带这个。”江慧玲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本精装的《唐诗宋词选》,和上次那本一模一样,只是扉页上多了片新鲜的枫叶标本,“她说这本留着你在清华看,想家时翻到‘举头望明月’那页,就能想起雪湖的月亮。”
薛老拄着拐杖进来时,军绿色的大衣换成了轻便的中山装,胸前别着那枚军功章,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小栋,来试试这个。”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卷,展开是套青色的练功服,针脚细密,袖口绣着简单的云纹,“我老太婆连夜做的,纯棉的,吸汗,你去北京晨练时穿,比那些洋运动服舒服。”
他把林栋拉到店门口的空地上,摆出个站桩的姿势:“记住,到了清华也别忘了每天站一刻钟。”拐杖在地上划出个圈,“这圈里是根,圈外是路,根扎得稳,路才能走得远。就像你爸修电器,再复杂的线路,也得从接地开始。”
林栋跟着摆出姿势,忽然发现薛老的呼吸节奏和他笔记本里记的“最佳学习状态心率”惊人地吻合——每分钟62次,不快不慢,像钟摆一样精准。“这就是‘心流状态’,”他轻声说,“心理学上的说法,和您说的‘气沉丹田’是一个道理。”
薛老笑得胡子都翘起来:“管它啥说法,管用就行!就像你解物理题,用动能定理还是牛顿定律,能算出答案就是好方法。”他忽然压低声音,“我托老战友打听了,清华园里有个荷花池,晨练时去池边站桩,比在屋里强十倍——接地气,聚灵气。”
傍晚的老街渐渐热闹起来,“林记电器”门口摆起了小桌子,母亲端出刚炸好的南瓜饼,金黄的油光在暮色里闪着暖光。父亲从省城分店赶回来,手里拿着张设计图:“你看,这是分店的‘荣誉墙’设计,留了最大的位置给你的清华通知书复印件,旁边还能挂薛老的军功章,新旧荣耀搁一块儿,才叫传承。”
图纸上,荣誉墙的背景是片电路图,仔细看竟是用“林记电器”四个字的笔画变形而成的,电阻、电容、电感巧妙地嵌在笔画里,像林栋曾经画过的趣味电路图。“这是请设计院的朋友改的,”父亲的手指在图纸上摩挲着,“他说这设计在全省都独一份,既有技术感,又有家的味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