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的声音不大,却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围观的工程师人群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神谕?孙工在说什么?”
“快,把文档共享出来,让我们也看看!”
“怎么可能,王牌总监真的……真的设计出来了?”
在一片嘈杂声中,刘总监迅速将“伏羲”架构文档共享到了部门的公共服务器上。一瞬间,办公室里只剩下此起彼伏的鼠标点击声和倒吸凉气的声音。
十几分钟后,整个硬件研发部,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混杂着狂热与死寂的氛围。
所有工程师,无论资历深浅,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死死地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与孙立如出一辙的表情——震惊、迷惘、颠覆,以及最终的五体投地。
“伏羲”架构,彻底颠覆了他们数十年来建立的关于芯片设计的所有认知。
现有的统治了计算机领域大半个世纪的冯·诺依曼结构,其核心是“取指令、译码、执行”的串行模式,就像一个只有一个窗口的银行,无论后面排了多少人,都只能一个一个地办理业务。即便是所谓的多核处理器,也只是多开了几个窗口,但本质上,每个窗口的工作流程,还是一样的。
而王牌设计的“伏羲”架构,则完全是另一个物种。
它采用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数据流驱动并行计算”模式。
如果说冯·诺依曼结构是“指令驱动”,那么“伏羲”就是“数据驱动”。它不再需要中央处理器去挨个发布指令,而是将整个芯片内部,设计成了一张巨大的、智能的神经网络。数据,就像血液一样,在这张网络中流动,流到哪里,哪里的计算单元就会被“唤醒”,自动完成相应的计算,然后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这种模式,对于传统的、逻辑性强的串行任务,可能优势不大。但是,对于人工智能和图形处理这种,需要同时进行海量、琐碎、高度并行的计算任务来说,它的效率,将是指数级的!
“我的天……它……它把AI计算和图形渲染,当成了一种‘本能’!”一位专门负责GPU设计的工程师,喃喃自语,眼神里充满了狂热,“这根本不是在‘计算’,这是在‘感知’!理论上,它的AI和图形任务处理效率,是市面上任何顶级芯片的三倍!是三倍以上!”
“不止!”孙立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关于制程工艺的说明,“你们看这里!因为它的设计极度精简,抛弃了大量用于指令调度和分支预测的复杂电路,所以……所以它对芯片的制程工艺要求,反而大大降低了!这意味着,我们甚至不需要最顶级的7纳米、5纳米光刻机,用相对落后的14纳米,甚至28纳米工艺,就能实现它80%以上的性能!”
这个发现,比效率提升三倍,还要让众人感到震撼。
这意味着,“伏羲”芯片,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降维打击,更是在制造门槛上,为奇点科技,打开了一扇生机之门!
狂喜,如同潮水般,淹没了整个办公室。
“我们……我们有救了!”
“这简直是奇迹!王牌总监是神!”
“盘古!盘古之心!这就是我们盘古手机的心脏啊!”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时,孙立,这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将,却从狂热中,最先冷静了下来。他眉头紧锁,指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大家先别高兴得太早。”他的声音,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头上,“理论是完美的,但……怎么实现?”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地说道:“这是一种全新的架构,一种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架构。它意味着,所有现有的、基于冯·诺依曼结构的底层驱动、编译器,甚至是操作系统,在它面前,都将全部失效。我们需要为它,从零开始,编写一套全新的、能够让软件和硬件对话的‘翻译系统’。这个工程量,比设计芯片本身,还要浩大十倍!没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刚刚还喧闹无比的办公室,瞬间,又一次陷入了死寂。
是啊,你造出了一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发动机,却发现,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汽油,可以驱动它。这,是何等的绝望?
时间,依然是那把悬在头顶的最锋利的剑。
就在这绝望的气氛,即将再次蔓延时,一个清脆的带着几分慵懒和不爽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谁说需要一年?一群笨蛋。”
众人回头,只见唐悠悠抱着她的笔记本电脑,靠在门框上,脸上还带着几分因为没能攻破“俄罗斯方块”防火墙而残留的怨气。
她走了进来,将自己的笔记本,连接到会议室的主投影上。
“在那个白痴睡觉的时候,我可没闲着。”
唐悠悠撇了撇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屏幕上,瞬间被两列截然不同的却又同样深奥无比的代码所占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家后门通未来垃圾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家后门通未来垃圾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