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大明使团馆驿内,杨涟与孙传庭难掩激动之情。他们知道,这道坚冰,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实实在在的缺口。
“此乃天赐良机,亦是幕府无奈之举。”孙传庭(融合范仲淹武魂)冷静分析,“我等当借此善缘,后续可尝试以‘防灾备荒’、‘稳定民生’为由,提议建立一条小规模的、常设的粮食贸易通道。以此为基,或可逐步扩大其他商品贸易。”
杨涟(融合于谦武魂)颔首:“正该如此。然需谨慎,不可急于求成,引起幕府反弹。此次米船之事,已是大突破,当稳固此势,徐图将来。”东瀛的局面,因一场天灾和幕府的现实困境,终于迎来了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机。
紫禁城,秋日的阳光带着清冷的意味。朱常洛审阅着四方急报:北疆血战的惨胜与隐忧、龙安经济崩溃的危机与救赎、海疆英夷退却后的远虑、东瀛米船破冰的契机。捷报与危局交织,让他的心境如同这深秋的天空,高远而肃穆。
“北疆血战,定王临危不乱,战术精妙,重创罗刹,大涨我军威。然伤亡亦重,罗刹败而不溃,必图报复。着兵部优先补充北疆兵员、军械,尤其炮手与战马。告诫定王,慎防敌之反扑,稳守为上,勿要贪功冒进。”
“龙安之困,源于资本无序,积弊爆发。柳文耀能于危局中力挽狂澜,保全工坊根基,已属万幸。着户部拨付专款,协助龙安稳定金融,安置流民。《大明工商管理则例》需加速颁布,刻不容缓!”
“海疆英夷暂退,然其志在南洋,不可不察。张献忠虽逼退强敌,然亦需放眼长远。谕其加强对南洋情报收集,并着手研究远洋航行与作战之策,帝国海疆,终将不止于东南。”
“东瀛米船之事,实乃重大突破。使团多年经营,终见成效。然需戒骄戒躁,依孙传庭之策,以粮贸为基,稳固关系,逐步渗透。告诉徐允贞,枢密院需借此契机,进一步摸清幕府内部权力结构与决策机制。”
他的旨意,高屋建瓴,既肯定了前方的功绩,也指出了未来的方向与隐患。就在他做出这一系列关乎帝国命运决策的刹那,脑海中那卷“山河社稷图”光华微闪,似乎更加清晰凝实了一分,那59%的国运光丝,虽未增长,却仿佛更加坚韧,流转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活力。
“传旨,”朱常洛对王安道,声音沉稳而有力,“今岁各地秋决,凡涉及趁灾囤积居奇、引发民变之奸商恶吏,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帝国之威,在于法度,帝国之信,在于民生。此风绝不可长!”
秋风萧瑟,卷起千堆落叶。帝国的中枢,在这多事之秋,以其越发沉稳的定力与深远的谋略,指引着这艘伤痕累累却依旧坚定的巨轮,冲破眼前的惊涛骇浪,驶向那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未来。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