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提着个磨了边的不锈钢保温杯,沿着鹅卵石小径慢慢走着。杯里是刚泡好的莜麦茶,热气从杯口袅袅升起,模糊了他的眉眼。他走得很慢,脚下的鹅卵石硌着鞋底,却丝毫没影响他的思绪——自从李泽岚十天前到任张北县委书记,他的心里就像揣了块没焐热的石头,沉甸甸的,直到昨天下午那通电话,才终于落了地。
电话是市委书记赵振邦打来的。当时他正在老城区跟商户核对改造意愿,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看到屏幕上“赵书记”三个字,他连忙走到僻静处接起。
“陈明,忙着呢?”电话那头的声音依旧沉稳,像浸了多年的老茶,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李泽岚同志到张北了,这几天工作对接得怎么样?”
陈明心里一紧,连忙站直身体:“赵书记,李书记刚到任,我们已经碰过几次头,他对老城区改造、工业园建设这些事都很上心,思路也很清晰。”
“嗯,他在阳山的成绩,你应该也听说过。”赵振邦的声音顿了顿,接着说,“当年阳山的老旧小区改造,他用‘微改造’的思路,花了小钱办了大事,老百姓满意度很高;后来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就业。这次派他去张北,是组织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张北底子薄,但有供京蔬菜、草原旅游这些资源,缺的就是能把资源盘活的人,缺的就是能对接上层资源的人。”
陈明握着话筒,指尖微微用力。他跟着赵振邦快十年了,从乡镇秘书到县委常委、县长,每一步都离不开赵振邦的提携。赵振邦向来不轻易夸人,能对李泽岚有这样的评价,足见对他的重视。
“赵书记,您放心,我肯定配合好李书记的工作。”陈明连忙表态。
“不是‘配合好’,是‘全力支持’。”赵振邦的语气加重了几分,“你在张北待了五年,熟悉县里的情况,不管是老城区的商户,还是乡下的农户,都买你的账。李泽岚同志有思路、有资源,但需要有人帮他把思路落到实处,帮他化解基层的矛盾。这个人,就是你。”
陈明心里咯噔一下,赵振邦这话,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连忙应道:“我明白您的意思,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跟李书记好好搭班子,把张北的发展搞上去。”
“还有件事,你心里有数就行。”赵振邦的声音放轻了些,“李泽岚同志的岳父,是国家发改委的苏明远主任。苏主任在农业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这两块,说话很有分量,张北要争取的专项基金、要对接的龙头企业,都可能通过他搭上线。这是张北的机会,也是你施展能力的机会,别错过了。”
挂了电话,陈明站在老城区的巷口,风一吹,才发现后背已经汗湿了。他在张北待了五年,不是没想过干出点成绩——老城区的管网老化问题,他跟住建局提了三次;城南那片荒地,他也找招商局聊过想建工业园;草原旅游零散,他甚至跟文旅局拟过整合方案。可每次都卡在“缺资金”“缺政策”“缺资源”上,市里的专项基金申请了两次都没批下来,对接的几家外地企业也因为“配套不足”不了了之。
而赵振邦的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心里的迷茫——李泽岚不仅有能力,更有他没有的“资源”,有能对接国家级项目的“背景”。这样的搭档,不是来“抢功”的,是来帮他把想干的事干成的。
“陈县长,这么早就来花园散步?”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打断了陈明的思绪。他回头,见李泽岚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夹克,手里拿着一份卷起来的文件,正朝他走来。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李泽岚身上,给他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淡金,看着比在会议室里多了几分温和。
“李书记,您也早。”陈明连忙收起思绪,笑着迎上去,顺手把保温杯往身后藏了藏——这杯子是他刚当乡镇秘书时买的,用了快十年,杯身都磨出了划痕,在讲究形象的县委大院里,显得有些寒酸。
“刚看完老城区改造的勘测报告,出来透透气。”李泽岚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他身后的保温杯上,却没多问,只是指了指花园里的石凳,“正好有份工业园的招商资料,想跟你聊聊,不介意坐会儿吧?”
“当然不介意,您请坐。”陈明连忙拉开石凳,等李泽岚坐下,才在他对面坐下,把保温杯放在两人中间的石桌上。
李泽岚打开手里的文件,是一份《北京农产品加工企业名录》,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家企业的名字,旁边还标注着简单的备注:“绿源公司:蔬菜深加工龙头,有外迁需求”“恒通包装:配套蔬菜运输包装,与绿源有合作”。
“这几天跟你对接工作,发现你对张北的情况摸得很透。”李泽岚指着名录上的“绿源公司”,“昨天聊到老城区的商户,你能说出每家的经营状况、老板的脾气性格;聊到城南村的土地流转,你能报出每户的耕地面积、农户的顾虑。这份细致,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