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苏晴把采访本摊在餐桌上,跟李泽岚聊起白天的见闻。李泽岚一边听,一边给她递热水,偶尔补充一两个细节:“陈明家里还有个女儿在读高中,之前因为鸡卖不出去,学费都差点凑不齐,现在好了,不仅学费够了,还能存点钱给女儿买电脑。”
“那我下次采访得跟他聊聊女儿,这样报道更有人情味。”苏晴立刻在采访本上记下“补充陈明女儿的细节”,抬头看向李泽岚,“下周我想写篇《阳山民生调研记》,从你的视角写,把你跑过的乡镇、解决的问题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阳山的变化。”
“好啊,但得客观,别只写好的。”李泽岚拿起她的采访本,翻到冷链仓库那一页,“比如这个仓库,虽然现在能正常运转,但后续的维护成本还得控制,还有养殖户的培训得跟上,不能只靠县里帮忙,得让他们自己学会找销路。这些都得写进去,既是记录,也是提醒我自己。”
苏晴点点头,在采访本上画了个五角星,标注“客观记录,不回避问题”。
这天下午,李泽岚正在办公室整理回访台账,手机忽然响了,是陈浩打来的,说杨梅镇蓄水池的水管有点漏水,农户反映水流变小了,担心影响日常生活。
“我马上过去。”李泽岚挂了电话,拿起外套就要出门,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苏晴站在办公室外,手里拿着采访本和相机。
“我跟你一起去。”苏晴走上前,把相机背在肩上,“正好我也想看看蓄水池的实际情况,写报道的时候更真实,而且我还能帮你记录农户的反馈。”
李泽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那咱们一起去。”
两人坐着商务车赶到杨梅镇时,镇党委书记和负责水利的干部已经在蓄水池旁等着了。蓄水池建在半山腰,周围用水泥砌了护栏,池子里的水清澈见底,只是靠近农户家的那段水管,有个小裂口,水正顺着裂口慢慢渗出来,在地面上积了一小滩水。
“李县长,我们已经联系了维修队,他们正在路上,预计半小时到。”镇党委书记连忙汇报。
苏晴没凑过去,而是走到旁边的农户家里。农户张阿婆正拿着水桶接水,水龙头里的水流确实比平时小了不少。“阿婆,这蓄水池通了水后,您家里做饭方便多了吧?”苏晴坐在小板凳上,跟张阿婆聊起来。
“方便多了!以前下雨天,井水浑得没法用,得去山脚下挑水,我这老骨头,挑一桶水得歇三次。”张阿婆放下水桶,拉着苏晴的手,“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洗衣服、做饭都方便,就是今天水流变小了,我还担心是不是又要停水呢。”
苏晴把张阿婆的话记在采访本上,相机里存了张阿婆接水的照片,还有水龙头流出的小水流特写。这时,李泽岚走了过来,蹲在水管旁,仔细查看裂口的位置。
“先把总闸关了,别浪费水。”李泽岚对镇干部说,“维修队来了后,不仅要换水管,还得检查整个管道,看看有没有其他隐患。另外,以后每周都要安排人来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等农户反映了才来解决。”
“好,我们马上安排。”镇干部连忙点头,转身去关总闸。
苏晴站在一旁,看着李泽岚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她以前总觉得“县长”是个遥远的职位,直到现在才知道,李泽岚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签文件,是蹲在田埂上听农户的诉求,是趴在水管旁看漏水的裂口,是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
维修队很快就到了,开始更换水管。苏晴跟在李泽岚身边,又采访了几户农户,听他们说蓄水池带来的变化。直到傍晚,水管才更换完毕,打开总闸,清水顺畅地流出来,张阿婆打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水流,笑得眼睛都眯了:“好了!水流大了!谢谢李县长,谢谢小姑娘!”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车窗外的群山变成了模糊的黑影。苏晴靠在座椅上,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忽然说:“泽岚,以后我想跟你一起跑调研,你的工作是解决问题,我的工作是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咱们也算并肩作战了。”
李泽岚转头看了她一眼,路灯的光落在她脸上,能看到她眼里的光。他笑了笑,握住她的手:“好啊,有你这个‘记录者’在,我做事更得认真,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也不能辜负你的笔和相机。”
一周后,《阳山民生调研记》在清远日报的民生版刊发。开头是这样写的:“11月的阳山,稻田里的稻茬还留着秋收的金黄,山间的蓄水池里淌着清澈的水。代县长李泽岚的调研台账上,记着12个乡镇的32件民生事——从七拱镇的冷链仓库到杜步镇的过渡补贴,从黄坌镇的林权调解到杨梅镇的蓄水池,每一件事都连着农户的柴米油盐,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藏着‘为民’的初心。”
报道里不仅写了民生工程的进展,还提到了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塘镇的灌溉渠虽已通水,但后续维护需建立长效机制;秤架瑶族乡的山货虽已进入县城超市,但品牌包装仍需加强;杨梅镇的蓄水池虽解决了饮水难题,但管道检查需常态化……这些‘未完成’的事项,既是阳山民生工作的‘后续清单’,也是对干部的‘责任提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