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上午,李泽岚和苏晴按照计划,去拜访最后一位老战友——林建军。与前几位老战友不同,林建军住在朝阳区的一处高档小区,小区门口有保安值守,里面绿树成荫,喷泉水池、健身步道一应俱全,与胡同里的朴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林爷爷家在22楼,视野特别好,就是太安静了,不如胡同里有烟火气。”苏晴一边给林建军打电话,一边跟李泽岚解释,“林爷爷跟爷爷是抗美援朝时的‘生死兄弟’,当年在上甘岭,林爷爷为了掩护爷爷,右臂被炮弹炸伤,落下终身残疾,后来转业到总参谋部,退休前是某部部长。他就一个孙子,叫林豆豆,比我小两岁,从小在大院里一起长大,算是青梅竹马吧,不过他性子太浮,总想着走捷径,跟我们家‘踏实做事’的家风合不来,我一直把他当弟弟。”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泛起一丝好奇。“豆豆”这个叠字名字,与苏振邦那辈“振邦”“志远”“长林”的厚重名字截然不同,透着几分随性,苏晴说他“性子浮”,想来不是体制内的人。
刚到小区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潮牌卫衣的年轻人朝他们挥手,他头发染成浅棕色,戴着银色项链,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指甲修剪得干干净净,还涂了透明指甲油——正是林豆豆。“小晴姐!泽岚哥!”林豆豆快步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目光却不自觉地在两人身上打量,语气带着几分轻慢,“泽岚哥,听说你在农村当干部?天天跟泥土、庄稼打交道,会不会觉得辛苦啊?我开了个网红工作室,天天跟明星、网红打交道,轻松又赚钱。”
李泽岚笑了笑,没接话。苏晴皱了皱眉,拉着他往里走:“别瞎说,泽岚在基层为老乡们做事,比你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强多了。林爷爷呢?”
“爷爷在楼上等着呢,让我下来接你们。”林豆豆撇撇嘴,不情愿地领着两人走进电梯,电梯里,他还在不停地炫耀:“小晴姐,我工作室上个月赚了一百万,比泽岚哥在农村干一年都多吧?以后你要是不想在报社当编辑了,来我工作室,我给你开年薪两百万,当老板娘!”
苏晴没理他,转头对李泽岚说:“别跟他一般见识,被家里宠坏了。”
电梯直达顶层,推开房门,眼前的景象与苏家形成强烈反差——客厅宽敞明亮,装修奢华,水晶吊灯、真皮沙发、进口地毯一应俱全,墙上挂着价格不菲的油画,角落里摆着一架三角钢琴。林建军穿着一身中山装,坐在红木沙发上喝茶,他身形挺拔,虽已83岁,却依旧带着军人的威严,看到两人进来,立刻起身:“小晴、泽岚,快坐!豆豆,给你泽岚哥和小晴姐倒茶!”
林豆豆不情愿地去倒茶,嘴里还嘟囔着:“爷爷,倒什么茶啊,一会儿我带他们去米其林餐厅吃饭,那里的红酒比家里的好一百倍。”
林建军瞪了他一眼,没理会,转而对李泽岚说:“泽岚,听说你在青川搞薯条产业,带动了几十户老乡增收,好样的!我跟你爷爷当年在朝鲜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在圆我们这辈人的梦。”他的右臂不太灵活,端茶杯时,左手需要轻轻托着右臂,却依旧动作沉稳。
“林爷爷过奖了,都是应该做的。”李泽岚连忙说,“在青石乡,老乡们靠种薯吃饭,我只是帮他们找了条增收的路子,真正辛苦的是老乡们。”
“能想着老乡们,就比啥都强。”林建军点点头,语气郑重,“现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只有钱,忘了根。你爷爷常说,‘人不能忘本,忘了本,就什么都不是’。你在基层能沉下心,不贪功、不图利,这很难得。”
就在这时,林豆豆突然插话:“爷爷,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说这些老掉牙的话。能赚钱才是本事,泽岚哥在农村干一辈子,也赚不到我一年的钱。”他拿出手机,打开相册,给两人看自己的豪车、豪宅照片:“泽岚哥,你看我这辆跑车,两百多万,还有我在三亚的房子,一线海景,比你在农村的薯条厂气派多了吧?”
林建军脸色一沉,厉声说:“豆豆!闭嘴!赚钱不是本事,能为老百姓做事才是本事!你泽岚哥在农村帮老乡们增收,让他们能供孩子上学、能给老人看病,这比你赚多少钱都有意义!”
林豆豆被爷爷的气势吓到,不敢再说话,却还是不服气地撇了撇嘴,坐在一旁刷手机,时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与客厅里庄重的氛围格格不入。
林建军叹了口气,对李泽岚说:“泽岚,别跟他一般见识。这孩子从小被他爸妈宠坏了,没吃过苦,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你以后在农业部好好干,要是遇到需要军队支援农业建设的事,比如灾区抢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跟我说,我认识几个老部下,能帮上忙。”
李泽岚连忙道谢:“谢谢林爷爷,以后有需要,我会麻烦您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