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去北京?”李泽岚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惊讶,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下意识地看向那份文件,手指微微颤抖,“可是爸,青石乡的薯条厂刚有起色,土豆泥车间的补贴下周就能批下来,‘党员联户’的制度也刚在种薯户里推开,老周叔他们还等着我回去商量扩建的事……要是我走了,万一出什么岔子怎么办?”
“我知道你舍不得青石乡,舍不得那些老乡。”苏明远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理解,语气却依旧坚定,“但你要想清楚,留在青石乡,你最多能让一个乡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来北京,你能参与制定全国性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能让更多像青石乡这样的村子受益,能帮更多像老周这样的种薯户找到增收的门路。哪个更能实现你2003年入党时,在党旗下宣誓的‘为人民服务’?哪个更能体现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
他指着文件上附着的一份数据报告,继续说道:“你看,去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60%,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都像青石乡的薯条一样,卡在‘初级产品’阶段,利润被中间商赚走,农户只能挣点辛苦钱。为什么?因为缺懂基层的人把‘痛点’准确传上来,缺懂政策的人把‘资源’精准送下去。你在青石乡摸爬滚打过,知道农户最担心什么、产业发展最缺什么,这就是你的优势——你能把‘田间地头的语言’翻译成‘政策语言’,让制定的政策更接地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泽岚低头看着那份报告,上面的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他心上。他想起老周曾拉着他的手,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期盼:“李书记,要是全国的薯条都能像咱们这样,让农户自己说了算,多少人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当时他只当是一句朴素的感慨,如今才明白,这背后是千万个乡村、千万户农户的期盼,而自己或许真的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为他们做些更有分量的事。
“去北京,不是让你脱离基层,而是让你站在更高的层面,给基层和政策之间搭一座桥。”苏明远的语气变得温和了些,“你在青石乡的实践经验,是别人没有的‘活教材’;但你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比如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对跨部门协作的技巧、对全国产业布局的认知,这些都需要在部委里慢慢学。等你摸清了政策制定的运作逻辑,学会了如何协调各方资源,以后不管是回到地方当领导,还是留在部委制定政策,都能更精准地帮到老乡,能做更大的事。”
李泽岚沉默了,窗外的雨声似乎更清晰了。他想起2003年在农大入党时,面对党旗宣誓的场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立志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想起刚到青石乡时,看到种薯户们因为薯条卖不出去而愁眉苦脸,心里满是焦急;想起婚礼上,他对苏晴说“要让她为自己骄傲”,对老乡们说“要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想起父亲李建国反复叮嘱“党性是根本,要跟着党为群众办事”;想起苏明远此刻的眼神,像极了当年在青石乡,老党员们看着他时的信任与期许。
“爸,我需要点时间。”良久,李泽岚抬起头,眼里的迷茫渐渐褪去,多了几分坚定,“我得回青川把工作交接好,给老乡们一个交代,把薯条厂的后续安排妥帖。张卫国乡长经验丰富,做事踏实,我想把合作社和薯条厂的事交给他,但得跟他好好聊聊,把‘党员联户’‘产业链党支部’这些制度都理顺,确保我走了之后,工作能衔接上,不让老乡们失望。”
“好。”苏明远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了难得的温和笑容,“交接工作不用急,慢慢来,把细节都考虑到。合作社的管理章程要完善,‘党员联户’的责任要落实到人,每个党员对接几户农户、负责哪些事,都要白纸黑字写清楚,形成制度,不能靠个人感情维系。张卫国是个靠谱的人,你跟他把话说明白,他会把事情办好的。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让他随时给你打电话,我也会跟谷书记打个招呼,让县里多支持青石乡的产业发展,有政策倾斜先考虑你们的薯条厂。”
他又给李泽岚续了杯茶,语气变得像寻常父亲般亲切:“到了北京之后,别想着靠家里的关系,要从零开始学。多听、多看、多做,少说话,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不好意思。部委里的老同志经验丰富,很多人都有基层工作经历,你要主动跟他们请教,把他们的经验学过来。基层的经历是你的‘底气’,但不能成了你的‘包袱’,要学会把‘田间经验’转化成‘政策语言’,把青石乡的案例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你的价值,帮到更多人。”
“我记住了,爸。”李泽岚重重点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语气里满是感激,“不管我到了哪里,都不会忘了自己是从青石乡出来的,不会忘了2003年入党时的誓言,更不会忘了您和妈的教诲,一定踏踏实实做事,不辜负您和妈的期望,不辜负老乡们的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