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的青川县委大院,银杏叶被寒风卷着贴在青砖墙上,办公室的暖气刚烘热空气,还带着点管道初通的细微嗡鸣。李泽岚刚把薯条厂11月的生产报表、合规监督报告和种薯收购台账送到县发改委,就被谷书记的秘书叫住:“李乡长,谷书记在办公室等您,说有工作要跟您聊聊。”
李泽岚心里犯了嘀咕——最近薯条厂顺得很,合格率稳定在95%,监督小组月度核查没挑出半点问题,辛普劳的汤姆还发邮件说12月会带技术专家来优化速冻参数,按说没什么紧急事要劳烦谷书记特意召见。他攥了攥手里的文件夹,把监督小组刚签批的《资金流向合规确认单》抽出来夹在最外面,又理了理衬衫领口,才快步往书记办公室走。
“泽岚来了,坐。”谷书记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捧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见他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刚看了你送的报表,薯条厂这个月能稳住95%的合格率,不容易,没辜负县里把项目交给你的信任。”
“都是靠县里政策支持,还有张副检察长他们帮着把合规关。”李泽岚坐下,把文件夹轻轻放在桌角,“这个月监督小组查了三次设备采购和种薯收购,每笔账都对得上,农户反馈也挺好,说收购价透明,结款也及时,没人有意见。”
谷书记点点头,指尖在搪瓷杯沿轻轻摩挲着,没再聊报表,反而话锋一转,语气比刚才软了些:“听说你前段时间带朋友回了趟家?家里老人那边,应该挺满意的吧?”
李泽岚愣了愣,没想到谷书记会提这事,耳尖瞬间有点发烫——谷书记没提苏晴的名字,也没提他母亲,显然是不想把话说得太透。他定了定神,语气尽量自然:“是……前段时间厂里不忙,就带她回了趟家,家里老人确实挺喜欢她,说她懂事、不娇气,还跟我念叨,让我多照顾人家。”
“喜欢就好,年轻人处对象,互相体谅、互相扶持,日子才能长远。”谷书记喝了口茶,眼神里带着点过来人的温和,可话里的意味却慢慢沉了下去,“你带回去的这位朋友,不一般啊——笔杆子硬,帮青石乡写的那几篇报道,不仅让市里知道了咱们的薯条厂,连省里农业厅都有人打电话来问情况。而且啊,她背后还有能给咱们青川指路子的人——你跟她好好相处,不光是生活上要上心,工作上也多听听她的想法,对你没坏处。”
李泽岚手里的笔“咔嗒”一声碰在文件夹上,心里猛地一沉——谷书记这话,明摆着是知道苏晴父亲的身份了。他突然想起上个月从北京回来,跟谷书记汇报“苏晴父亲给了些政策建议”时,没忍住提了句“叔叔在部委工作”,当时只觉得是顺带提的小事,没细说具体职位,可现在看来,县里早就把情况摸得门儿清。
“谷书记,我跟她处对象,就是觉得她人好、跟我合得来,没想过靠其他关系。”李泽岚下意识坐直了身子,语气有点急,“薯条厂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咱们实打实干事,是老乡们信任,不是靠什么背景。”
“我知道你是实干型的,不然当初也不会把这个项目交给你。”谷书记放下搪瓷杯,身体往前倾了倾,声音压得低了些,像是在说悄悄话,“但泽岚,你还太年轻,基层工作不是光靠‘实’就行,还得懂‘分寸’、知‘轻重’。你朋友的父亲是发改委副主任,管的就是产业扶持、项目审批,咱们青川想发展涉农产业,少不了要跟上面对接资源。你跟她处好关系,不是让你走捷径,是让你多条能把事办成的路子——以后薯条厂要申请省级扶持资金,要跟辛普劳谈合资细节,要是有懂政策的人帮着把把关,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弯路?”
李泽岚的后背慢慢冒了层汗,手里的文件夹边缘被攥得发皱。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顺口提“部委工作”是多不成熟的决定——苏明远在北京特意叮嘱“别在外人面前提职位,踏实做事最重要”,可他却因为一时嘴快,让县里把这层关系记在了心里。更让他不安的是,谷书记没提他母亲,显然是不想点破“摸清家底”的事,这份“留余地”,反而让他更清楚自己的莽撞。
“谷书记,我知道错了。”李泽岚抬头,语气诚恳,“之前是我考虑不周,不该随便提她家里人的事,以后我会注意,踏实把薯条厂运营好,不搞这些旁门左道,也不让您失望。”
“知道错就好,年轻人难免走弯路,改了就好。”谷书记的语气缓和下来,又拿起桌上的报表,“你能把监督小组的工作做扎实,把合格率提上去,这才是根本。你朋友父亲那边,不用刻意讨好,也不用刻意回避,就像平常一样相处——真到了需要政策支持的时候,人家看你干事靠谱,自然愿意帮衬;要是你自己没本事,再硬的关系也没用。”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谷书记的话虽然直接,却点醒了他:基层工作不是“非黑即白”,既要守住实干的底线,也要懂人情世故的分寸。他之前总觉得“靠关系”是丢人的事,却忽略了“好的关系”能成为干事的助力,前提是自己得有“被帮衬”的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