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宜都县党政大楼的会议室内暖意融融,却比寒冬腊月的田野更让人精神振奋——全县党政干部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长,县直各部门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手里攥着笔记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主席台,等着听谷书记部署明年的工作。
会议室外的走廊上,李泽岚正和邻乡的张乡长寒暄。张乡长拍着他的胳膊,语气里满是羡慕:“泽岚,听说谷书记上次去青石乡考察,对你赞不绝口,还说要给你加担子,今天这大会,你怕是要成‘典型’了!”
李泽岚笑着摆手:“张乡长您太客气了,青石乡只是做了点该做的事,都是靠县委的支持和老乡们的配合,算不得什么。”话虽谦虚,心里却难免有些紧张——他知道,谷书记这次开会,大概率会提青石乡的产业模式,更怕自己的工作被过度表扬,让其他乡镇有想法。
“别谦虚了,你那‘乡集体+农户+技术团队’的模式,我都让办公室复印了材料,准备回去跟班子成员好好学。”张乡长指着会议室的门,“快进去吧,马上要开始了,咱们可得好好听谷书记怎么说。”
两人刚走进会议室,就听到广播里传来工作人员的提醒:“请各位同志尽快入座,全县党政干部大会即将开始。”李泽岚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旁边正是赵书记。赵书记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别紧张,谷书记表扬你,也是表扬咱们青石乡的班子,等下好好听部署,把明年的目标记牢。”
上午九点整,会议正式开始。县委副书记主持会议,简单通报了今年的全县经济数据后,便把话筒递给了谷书记。谷书记穿着深灰色中山装,手里拿着厚厚的讲话稿,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环视了一圈会场,目光最终落在了后排的李泽岚身上,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今天开会,先不说别的,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关于‘土豆’的故事。”谷书记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议室,“半个月前,我去了青石乡,看到了一座银灰色的种薯库,里面存着120万公斤特级脱毒种薯;看到了一间干净整洁的组培中心,里面的技术人员正在培育明年的组培苗;还看到了128户入股农户的分红登记表,最多的拿了5800块,最少的也有1200块。老乡们跟我说,以前种土豆怕没好种、怕卖不上价,现在有了‘青石薯源’公司,种薯免费发、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找,再也不用愁了。”
会场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李泽岚,有好奇,有赞许,也有期待。李泽岚坐直身体,双手放在膝盖上,心里的紧张渐渐变成了踏实——谷书记没有只夸他个人,而是把青石乡的成果,当成了全县乡村产业的“样本”来讲。
“这个‘土豆故事’的背后,是青石乡班子的担当,更是李泽岚同志的实干。”谷书记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今年年初,青石乡遭遇300亩种薯危机,李泽岚同志没有回避问题,而是连夜组织老乡挖种薯、找省农科院调合格种薯,还自掏腰包给老乡补偿;后来建组培中心、办乡企,他跑遍市县找资金、请专家,每天泡在村里跟老乡聊入股、讲政策,硬是把‘危机’变成了‘转机’。现在,青石乡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品质,在全市都是顶尖的;‘乡集体+农户+技术团队’的模式,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这样的干部,值得咱们全县党政干部学习!”
掌声瞬间响彻会议室,经久不息。李泽岚站起身,对着主席台深深鞠躬,又转向身边的同事们,再次鞠躬——他知道,这份掌声,不仅是给他的,更是给青石乡所有干部、所有老乡的。
等掌声平息,谷书记翻开讲话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表扬青石乡,不是为了让大家羡慕,而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学习他们‘把老乡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初心,学习他们‘敢闯敢试、踏实干事’的劲头,学习他们‘全链条谋产业、一体化促增收’的思路。今年,咱们县的农业总产值虽然增长了8%,但还有不少乡镇存在‘产业散、品质低、销路窄’的问题;还有不少农户,守着好土地,却没找到好产业。明年,咱们要把青石乡的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户能靠土地增收!”
接下来,谷书记详细部署了全县明年的奋斗目标,从农业、工业、民生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条都紧扣“发展”和“民生”,听得在场干部们频频点头、认真记录。
一、农业:以“青石模式”为样板,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带
谷书记指着身后的投影幕布,上面显示着全县农业产业规划图:“明年,咱们县的农业重点,就是‘学青石、创特色’。具体要做好三件事:
1. 推广脱毒马铃薯产业:以青石乡为核心,建设‘宜都县脱毒马铃薯产业带’,覆盖李家坳、张家村等12个行政村,总面积扩大到2万亩。县农委要牵头,从青石乡抽调技术人员,组建‘脱毒马铃薯技术服务队’,每个乡镇至少配3名技术人员,免费给农户提供种薯、教技术;还要拿出50万专项资金,扶持乡镇建种薯储存点,解决‘种薯储存难’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