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记,李乡长,你们青石乡今年干得不错啊!”旁边邻乡的党委书记凑过来,笑着说,“种薯产业、水渠修复、低保清退,每一件事都干得漂亮,县委肯定你们,这3辆车就是最好的证明!”
赵书记笑着点头,语气里满是自豪:“都是泽岚和班子成员一起干的,我只是搭了个架子。”他看向李泽岚,眼里的欣慰藏都藏不住——从正月里那个略显青涩的代乡长,到现在能独当一面的乡长,李泽岚的成长,他都看在眼里。
散会后,李泽岚和赵书记跟着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去看车。停车场里,3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并排停着,车身锃亮,在阳光下泛着光。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县委统一采购的国产轿车,排量1.6L,省油又耐用,适合乡镇路况。钥匙都在这,你们确认没问题就能开走。”
赵书记走到最左边的车旁,打开车门坐了进去,握着方向盘,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孩子般的笑容:“这比我那辆普桑强多了!以后下乡再也不用怕颠了!”
李泽岚也走到中间的车旁,拉开车门,一股新车的皮革味扑面而来。他坐进驾驶座,调整了一下座椅,望着前方的挡风玻璃,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辆车不仅是县委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的期待,期待他能继续带领青石乡的老乡们,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泽岚,想啥呢?”赵书记推开车门,喊了他一声,“赶紧试试车,没问题咱就开回去!”
“好。”李泽岚发动汽车,引擎发出平稳的轰鸣声。他缓缓地把车开出停车场,赵书记开着另一辆车跟在后面,党政办的小马开着第三辆车。三辆黑色轿车在县城的街道上行驶,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往青石乡走的路上,李泽岚打开车窗,寒风灌了进来,却没让他觉得冷。他想起苏晴之前跟他说“基层干部的底气,不仅来自群众的信任,也来自组织的支持”,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组织的支持,就像这脚下的路,让他能更稳地往前走;群众的信任,就像这车里的暖风吹,让他即便在寒冬里,也能感受到温暖。
回到乡党委大院时,老乡们已经围在门口等着了。看见三辆崭新的轿车开进来,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王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摸着车身上的漆,笑着说:“李乡长,赵书记,这 cars 真漂亮!以后你们下乡,再也不用风吹日晒了!”
“王大爷,这是县委给咱青石乡的奖励,以后不仅我们下乡方便,还能用来给老乡们送种薯、拉化肥呢!”李泽岚走下车,扶着王大爷的胳膊,“明年春天种薯下种时,我们就用这车把种薯送到您家门口!”
“好!好!”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有你们这样的干部,咱青石乡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晚上,李泽岚坐在办公室里,给苏晴发了条短信:“今天县里给青石乡分配了3辆公车,我和赵书记各一辆,办公室一辆。看着崭新的车,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明年春天,等你来青石乡,我开车带你去看种薯田。”
没过多久,苏晴就回了短信,还附带了一张照片:“恭喜!我今天在采访中遇到了省农科院的专家,跟他说了青石乡的种薯情况,他说明年春天一定去指导。照片是我拍的夕阳,跟你们青石乡的夕阳一样美,等我下次去,咱们一起看夕阳。”
李泽岚看着照片里的夕阳,橘红色的光芒铺满了天空,像极了青石乡傍晚的景色。他把手机放在桌上,目光落在窗外的三辆公车上,月光洒在车身上,泛着淡淡的银辉。他知道,这三辆公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责任的象征——他和赵书记,会用这三辆车,载着青石乡老乡的期待,载着组织的信任,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稳稳地往前走。
接下来的日子,李泽岚和赵书记用公车干了不少实事:他们开车去县城拉回了种薯消毒的设备,免费给老乡们的种薯消毒;他们开车去邻乡考察土豆加工厂的生产线,为青石乡的工厂积累经验;他们还开车把生病的老乡送到县医院,解决了老乡们“看病难”的问题。老乡们都说:“以前觉得公车是干部们的‘专用车’,现在才知道,这是咱老乡的‘便民车’!”
12月20日,苏晴突然给李泽岚打了个电话,说她要去陕北东部采访,正好路过青石乡,想停留半天,跟他聊聊报道的事。李泽岚高兴极了,提前安排好工作,还让食堂准备了苏晴爱吃的羊肉面。
中午,苏晴坐着采访车来到青石乡。李泽岚开车去路口接她,看见她从车上下来,穿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手里拎着个采访包,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笑得明亮。
“李乡长,好久不见!”苏晴走过来,伸出手,“你的车真不错,比我上次坐的采访车还舒服。”
“上车吧,带你去看看土豆加工厂。”李泽岚打开车门,“现在厂房已经封顶了,就差设备安装了,明年春天就能投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