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员上一堂课关于德国法西斯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剖析,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高级科全体学员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持续的回响。
连日来,饭堂里、窑洞前、散步的小道上,将领们三三两两议论的焦点,都离不开“坦克集群”、“纵深突击”、“火力密度”这些以往在敌后游击环境中显得有些遥远的概念。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与紧迫感弥漫在空气中,大家都渴望了解更多,尤其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先进的理念,与八路军、新四军当前的实际相结合。
就在这种氛围中,新一堂军事理论课开始了。刘教员再次站上讲台,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学员们眼中尚未平息的思索与渴望。他没有立刻继续宏大的战略话题,而是将话题巧妙地引回大家最熟悉、也最关切的领域。
“同志们,”刘教员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上次我们看了欧洲战场,德国人用装甲洪流和空中优势给我们展示了现代战争的一种形态。很震撼,也很有启发。但是,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目前没有那么多坦克,更没有成规模的空军。那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
他自问自答,语气坚定:“当然不是!战争,从来都是扬长避短的艺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广袤的敌后战场,有千百万真心实意支持我们的人民群众,有我们所熟悉的、利于我们而不利于敌人的复杂地形!我们过去正是依靠这些,一次次地重创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
他话锋一转,切入今天的核心:“今天,我们不来虚的,就聊一个实实在在的话题——炮兵的应用!” 此言一出,台下所有学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炮兵,这可是各部队的心头肉,是能否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关键!在场的旅长、纵队长们,谁手下没有几门当成宝贝疙瘩的炮?虽然大多是从鬼子手里缴获的,型号杂乱,弹药紧缺,但依然是支撑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柱。
“我们知道,我们的炮兵,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炮少,炮弹更少,很多时候一门炮只有几发、十几发炮弹,打完了就得想办法再去缴获。”
刘教员实事求是地说道,“但是,条件越有限,我们就越要思考,如何把这有限的条件利用到极致!如何让我们宝贵的炮火,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
今天这堂课,就是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把你们各自部队使用炮兵的经验、教训、心得,都摆到桌面上来,咱们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这下达成了共鸣,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来自天南地北的将领们纷纷各抒己见,结合自己战区的特点和经历,分享着炮火运用的点点滴滴。
一位来自晋察冀军区的副司令员首先发言,他重点介绍了在反“扫荡”中,如何将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和步兵炮分散配置,依托山地地形,实施游击式的炮击,打了就跑,专打敌人的行军纵队、指挥所和物资堆放点,虽然每次战果不一定很大,但积小胜为大胜,有效地迟滞和消耗了敌人。
一位新四军的旅级干部则讲述了在江南水网地带,利用河道运输的相对便利(有时也用木船拖拽),实现小口径火炮的机动部署,配合步兵伏击日军的内河航运船队,或者轰击敌人的据点炮楼,强调了在特殊地形下炮火机动的重要性。
李云龙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和旁边的陈旅长、许旅长交换着眼神,低声评论几句。当听到有些部队因为缺乏专业炮手,或者指挥不当,导致珍贵的火炮被毁或者炮弹浪费时,他也不禁扼腕叹息。
刘教员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点,或者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他肯定了各位指挥员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尤其赞扬了那种“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务实精神。
随着讨论的深入,刘教员的目光在教室里扫视,最终停留在了李云龙身上,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听了同志们的发言,我很受启发。大家都是在艰苦条件下,把炮火用出了花样,用出了水平。不过,我听说啊,咱们在座的学员里面,可是藏着一位‘土财主’。”
他顿了顿,引得众人纷纷好奇张望。“这位同志手下的炮兵营,那可了不得!不光有常见的迫击炮、步兵炮,甚至还有大口径的,超过100毫米的榴弹炮!而且,不止一门!”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顿时引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和议论。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李云龙身上。谁不知道新一旅最近打得顺,缴获多?没想到连重炮都搞到了!
李云龙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窘迫,下意识地想低下头,但又觉得不妥,只好努力挺直腰板。
刘教员笑着点名:“云龙同志,看来是瞒不住喽。怎么样,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新一旅,尤其是有了重炮之后,是怎么玩转炮兵的?也让同志们开开眼界,学习学习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