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六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这片名为“大明”的辽阔疆土。
它吹绿了江南的稻田,融化了漠北的冰雪,也鼓满了远洋宝船的风帆,更吹沸了天下读书人胸中那股压抑了数百年的热血与期盼。
随着大明龙旗插遍寰宇已知的每一个角落,一场比军事征服更加深远、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正在朱瞻基的意志下悄然发生,那便是——“文教西渐,官化万方”。
这一日,汴京最大的“文萃茶楼”早已人满为患。并非有什么说书大家莅临,而是各地的举子、秀才,甚至许多仅是童生的读书人,都聚在此处。
他们激动地传阅着最新一期的《大明公报》,热议着上面由内阁与吏部联合颁布的《招贤令》补充细则。
“看了吗?看了吗?!吏部明文下来了!凡我大明子民,身家清白,通晓文墨,得蒙学认证(相当于童生)以上者,皆可自愿报名,经‘海外仕途速成馆’三月培训考核通过后,由吏部铨选,派往新辟之疆域任职!”
一名青衫秀才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报纸,脸色涨红。
旁边一位年纪稍长的举人相对沉稳,但眼中亦是精光闪烁,接口道:
“何止!瞧这待遇——‘赴海外任职者,俸禄翻倍,依地域远近、夷情险峻另有‘涉险津贴’!任期五年,无大过者,考评为‘中上’即可回调内地,优先升迁!若政绩卓着,教化地方、开拓有功者,三年即可请调,归国后直升一级任用!”
“五年!甚至三年!”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袍的瘦弱书生喃喃自语,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在内地,便是中了举人,候补一个县令缺,等上十年八年也是常事!若能去海外,哪怕是最偏远的‘袋鼠洲’据点,或是那‘新金陵’(北美西海岸)蛮荒之地,熬上几年,回来便是……便是实实在在的六品官身!”
这话如同投入滚油中的水滴,瞬间引爆了整个茶楼。
“岂止六品!若能在那蛮荒之地开辟一县,便是首任知县!虽是从七品起步,却是实实在在的百里侯!开衙建府,教化夷狄,青史之上未必不能留一笔!”
“风险?自然是有。听说那南殷洲(南美洲)密林中有食人部落,西域以西的罗斯诸公国亦是寒冷荒芜。但比起寒窗苦读数十载,可能终老牖下,这点风险算得了什么?!”
“朝廷这是给了我辈寒门子弟一条通天梯啊!不必再挤那千军万马的科举独木桥,只要有胆识,有才学,肯吃苦,便能博一个官身,光宗耀祖!”
“正是此理!陛下圣明!这才是真正的‘野无遗贤’!吾等报效朝廷、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
热烈的议论声、激动的规划声、乃至对未来的憧憬声,几乎要掀翻茶楼的屋顶。
无数双原本因科举失利或家境贫寒而略显灰暗的眼睛,此刻重新燃起了炽热的光芒。
寒窗十年,所求为何?
不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吗?如今,货架前所未有的宽广,只要你有基本的文化底子,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帝国便为你提供舞台,哪怕远在万里重洋之外。
哪个读书人能抗拒这种诱惑?
那是官身,是权力,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捷径,更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绝佳机会!
这股风潮迅速从汴京蔓延至全国各州府县。
各地官署设置的“海外仕途报名点”门前,终日排着长队。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父子、兄弟同报名的盛况。
与此同时,由礼部和国子监联手创办的“海外仕途速成馆”在汴京西郊正式挂牌。
第一批招收的五百名学员,几乎是在报名的数万人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
培训内容极其实用:速成蒙语、吐蕃语、部分西域及南洋土着方言;强化《大明律》要义,尤其是涉及治理新土、处理民族纠纷的条款;学习基础算术与地理勘测;甚至还包括简单的防身术与野外生存技巧。
朱瞻基甚至亲自过问了培训大纲,加入了“因地制宜”、“怀柔远人”、“文化融合”等执政理念的灌输,要求这些未来的“海外县令”们,不仅是去管理,更是去扎根,去传播华夏文明。
文华殿内。
朱瞻基听着吴用关于“速成馆”首批学员即将结业考核的汇报,嘴角含着一丝满意的弧度。
“很好。告诉吏部,考核要严,宁缺毋滥。但通过者,即刻授官,尽快派遣。舰船、护卫、初始钱粮物资,都要配备齐全。朕要他们不是去送死,是去给朕开枝散叶,将大明的根基扎到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去。”
“臣遵旨。”
吴用躬身应道,随即又呈上一份名单。
“陛下,这是卢俊义大将军自西域发回的急奏。其麾下偏师已越过葱岭,与一自称‘花剌子模’的强国发生冲突。对方兵力颇盛,骑兵骁勇,卢将军请求增派两个神机营,并请示下一步方略。”
朱瞻基目光扫过奏报,淡淡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