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榫卯同心筑陋舍,酒浇块垒焕新生
夕阳散发着他冬日的余晖,汪细卫和那些一起进山的乡亲,拖着疲惫却亢奋的身体从山里回来,肩上都帮忙扛着一根沉甸甸的杂木。
伙伴们将木头送到了沙硕地,就听见还在工地上帮忙收拾的邻居说了母亲钱左秀在院子里闹出的那场风波。
一股血气猛地冲上头顶,他只觉得眼前发黑,手里的木料“哐当”一声砸在地上,扬起的灰尘在昏黄的灯光下弥漫。
那是生育他的母亲啊!可她的所作所为,却像一把钝刀子,反复切割着本就稀薄的亲情。
他气得胸口发闷,忍着心痛含着笑送走帮忙的乡亲,晚饭摆在面前,一口也咽不下。
难道真要冲回老宅,再闹一场?
那只会让邻里看更大的笑话而已,能解决什么问题?
潘高园看着丈夫铁青的脸和紧握的拳头,心疼地拉他坐下,温声细语地宽慰汪细卫。
“细卫,别气了,气坏身子不值当。我跟杨婶子都说了,该出的气也出了。眼下最要紧的,是把咱们这临时住的屋先立起来,让大狗子早点离开那冰窟窿似的石岩屋,这才是正理!”
她的话语像清凉的溪水,缓缓浇熄了汪细卫心头的怒火与悲愤。
是啊,与其在无谓的怨恨里沉沦,不如把这股劲儿全使在刀刃上!
他猛地抓起筷子,端起饭碗,大口大口地吞咽起来,仿佛要将所有的憋屈和气愤都吃进肚子里。
不吃饱,哪有力气?
没力气,怎么扛起这个家?
汪家坳的这场“婆媳风波”,随着帮忙的乡亲回家,如同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
这年代的乡村,正事的信息闭塞,小道消息却传播飞快。
第二天,沙砾地上来帮忙的的人更多了。
有纯粹出于同情和古道热肠来帮忙的,也有想亲眼看看钱左秀到底能刻薄到何种地步的。
汪细卫和潘高园心如明镜,知道这些目光背后的复杂意味,但此刻,任何伸出的援手都弥足珍贵。
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好好招待这些雪中送炭的乡亲。
汪细卫迅速调整了策略,他深知,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松散应对。
他还是上门正式给老杨叔一家人道歉,并请求继续帮忙杨婶子帮忙做饭,并将物资储备也放在老杨家。
他自己则请来村里一位素有声望、和自己一起带过工程队的老工头帮忙统筹人手和安排工序。
他则一头扎进了物资筹备上,来帮忙,不能在吃的喝的上面糊弄。
他更不能再让潘高园独自面对母亲可能的刁难,那是他的生母,这个担子,得由他这个当儿子的来扛!
他揣着攒下的血汗钱,直奔公社供销社。
供销社柜台上,货物不算琳琅满目,但生活必需品还算齐全。
他咬咬牙,买了整整两坛子玉米酿出来最烈的“烧刀子”散酒,几条本地人常抽的“马鹿”牌香烟,又去粮站准备买五十斤机制挂面和两大袋糙米。
在粮站工作的妹夫梅先军,看到大舅哥这阵仗,才知道大舅哥他要动真格盖房子了。
梅先军二话不说,帮着把沉甸甸的粮食运回汪家坳老杨家,又赶紧跑回家报信。
汪细月挺着硕大的肚子,一听大哥汪细卫要起房子,激动得直掉眼泪,非要回去帮忙。
梅家哪敢让她冒险,还有个多月就临产了!连忙安抚,承诺老梅家一定组织人手全力支援!
有了老梅家这股生力军加入,加上村里的乡亲帮忙,搭建猪圈所需的杂木,包括地基的平整,以惊人的速度在沙砾地上推进。
沙硕地上整个院子的地基也在乡亲们的锄头铁锹下被彻底清理平整。
这片曾经荒芜的沙砾地,在冬日的阳光下显露出开阔平整的轮廓,面积远比拥挤的汪家老宅院子宽敞得多。
看着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帮忙的乡亲们啧啧称赞。
根据汪细卫预留的起房子和猪圈的地基,都预感到汪细卫若能顺利起好房子,这地方将来必定是汪家坳头一份的光景!
搭建正房所需的上好杉木,汪细卫听从了有经验老人的建议,决定让它们在山上过一个冬。
等水分自然风干些,来年开春再砍伐运输,能省下不少力气,木头也更耐用。
眼下,沙砾地上堆积如山的杂木,就是搭建临时栖身之所“猪圈屋”的材料。
汪细卫招待完大家,感激地谢过大部分乡亲,说明年开春起正房再请大家鼎力相助。
他私下里请来了五个从小玩到大、又在工地上一起摸爬滚打过的铁杆兄弟。
第二天一早,兄弟们自带锯子、斧头、墨斗(弹线工具)、角尺等家伙什,齐聚沙砾地。
虽然只是临时过渡的猪圈屋,但这帮在工地练就了手艺的兄弟们,却拿出了盖正经房子的劲头。
汪细卫本想简单弄个能遮风避雨的木屋就好,可兄弟们不依:
“卫哥,嫂子和大狗子要住呢!不能太寒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山里那点破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