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在“秋季新产品发布会”上,向全世界揭示了那支集结在近地轨道上的“星辰舰队”。
整个地球的新闻媒体陷入了震惊、狂热、质疑与恐惧之中。
长久以来,人类已经习惯了由国家力量主导的太空探索叙事。
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冗长的官方动员;每一次成功,都象征着国家意志的延伸。
但这一次,规则被彻底颠覆了。
一个商业帝国,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竟然凭借一己之力,悄无声息地,将一支规模和技术复杂度都超越了当今任何一个国家航天局的深空舰队,部署到了所有人的头顶之上。
这种由资本和技术所催生出的、极致的效率与力量,让无数人为之欢呼,也让无数国家的决策者,感到了脊背发凉。
发布会的直播信号,在何维那句“为人类的下一个脚步”的宣言中,戛然而止。
巨大的屏幕重新切换回了发布会现场的LOGO。
留给全世界的,是一个巨大的、悬而未决的谜题:这支舰队的船员,在哪里?他们将如何登上这艘远在天边的星舰?
……
就在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疯狂地猜测、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时,故事的主角们,早已远离了聚光灯下的喧嚣。
文昌发射基地,地下深处,“乘员准备中心”。
这里是专为【红旗星辰计划】的航天员们打造的“前线基地”,与充满了工业气息的“X车间”不同,这里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的考量,温馨、舒适,且与外界完全隔绝。
何维,以及他的两位同伴——总工程师李道宏、生命科学家林兰,在发布会结束的第一时间,便通过秘密的地下通道,抵达了这里。
“感觉怎么样?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紧张吗?”何维微笑着看向身边那位年轻的女科学家。
林兰,这位年纪不到三十岁,却已经在生命维持系统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突破的天才学者,此刻的脸上还带着一丝未褪去的红晕。
她扶了扶鼻梁上的无框眼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说不紧张是假的。比起在实验室里和细胞、数据打交道,面对全球直播的镜头,压力确实要大得多。不过,一想到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那点紧张,就只剩下兴奋了。”
旁边精神矍铄的李道宏总工程师,则正在与地面指挥中心,做着最后的飞行器状态确认。
“老李,情况如何?”何维问道。
李道宏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工程师特有的严谨与自信:“报告指令长,【天梭一号】状态完美。所有冗余系统自检通过,燃料加注完成,可以随时出发。”
何维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自己的两位同伴。
一个是将要为这趟星际远征提供最坚实工程保障的“盾”,一个是将要为所有乘员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铠”,而他自己,则是将要驾驭这艘旗舰、劈开星辰大海的“剑”。
这个“铁三角”团队,就是他挑战月球的全部底气。
“走吧,”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而有力,“我们的飞船,还在天上等着我们。”
三人换上了特制的、充满了流线感和科技感的银白色舱内航天服。
与传统臃肿的航天服不同,这套服装更加轻便、贴身,关节处采用了仿生学设计,其头盔面罩,更是一块可以实时显示关键信息的透明H平视显示板。
他们乘坐专用的电梯,上升到了一个位于发射塔架最高层的、全封闭的登机通道。
通道的尽头,静静停靠着的,正是他们此行的第一程座驾——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天梭一号】。
与半年前初次亮相时相比,如今的【天梭一号】,已经进行过数十次的无人货运飞行和数次秘密的载人亚轨道测试,其技术状态已经臻于完美。
三人依次进入驾驶舱。
这里的布局,与传统的“联盟号”飞船那种布满了密密麻麻物理按键和仪表的“蒸汽朋克”风格截然不同,更像是一台未来战斗机的驾驶舱。
驾驶舱中央,是指令长何维的驾驶席,拥有飞行器的最高控制权限。
驾驶舱的左侧,是工程师李道宏的“工程控制台”,全息投影上,正实时刷新着【天梭一号】数万个传感器传回的工程参数,从燃料泵的压力,到每一个姿态控制引擎的温度,都清晰可见。
驾驶舱的右侧,则是科学家林兰的“生命保障与任务载荷控制台”,舱内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成员的实时心率、血压等生理数据,都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她面前。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却又职责分明的“协同式驾驶舱”。
何维熟练地坐上驾驶席,将自己的手掌,按在了中央控制台的一个掌纹识别区域。
“身份确认:指令长何维。欢迎您,祝您航程顺利。”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响起,整个驾驶舱瞬间被唤醒。
无数道幽蓝色的数据流,显示在三人的面罩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