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明初,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洪武年间的紫禁城,朱元璋在总结前朝教训时,对宦官干政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汉唐的衰亡,与宦官乱政有着直接关系。
天幕上出现《皇明祖训》的特写镜头,朱元璋亲笔所书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一行字格外醒目。
为了确保这条铁律得以执行,朱迪钠继续说道,太祖不仅命人在宫门前铸造铁牌,还将相关规定写入《大明律》,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
画面中,一块巨大的铁牌矗立在宫门处,过往官员无不肃然。
更精妙的是太祖的制度设计。朱迪钠调出明代宦官机构的组织图,他将宦官机构分割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让它们互相牵制,避免权力集中。
图表显示,每个衙门各司其职,彼此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
制度研究僧评论道:这个设计确实精妙,分散权力,相互制衡,不愧是开国皇帝的手笔。
然而朱迪钠话锋一转:但是,这套制度有一个致命的前提——必须有一个勤政有为的皇帝来掌控全局。
靖难之役成为第一个转折点。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北平燕王府,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得到了建文朝宦官们的暗中相助。这些宦官为他传递情报,里应外合,立下汗马功劳。
画面中,几个宦官正在密室内向朱棣汇报南京城防情况。
成祖即位后,一方面继续标榜遵守祖训,另一方面却开始重用宦官。朱迪钠揭示其中的矛盾,他设立东厂,赋予宦官侦缉权,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祖训的限制。
【政治现实主义者】:这就是政治的现实!用人时讲功绩,掌权时讲规矩。
更关键的是,朱迪钠强调,成祖对宦官的重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制度性的突破。下西洋的郑和、镇守边镇的太监、出使外邦的宦官使者...这些都已经超出了的范畴。
天幕上列出永乐朝宦官参与的各类事务,从外交到军事,从贸易到监察,几乎涵盖了国家政务的各个领域。
制度变迁观察者指出:这才是最可怕的!当违规成为常态,祖训也就名存实亡了。
朱迪钠总结道:于是,一个奇特的悖论形成了:表面上,人人都还在尊奉太祖祖训;实际上,宦官参与政务已经成为常态。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当制度与现实严重脱节时,朱迪钠意味深长地说,要么修改制度适应现实,要么就会有人利用这个漏洞。很不幸,大明选择了后者。
天幕前的朱元璋看着这一切,脸色愈发阴沉。他苦心设计的制度,正在被后代以另一种方式瓦解。
宦官地位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朱迪钠在天幕上调出明代宦官机构演变图,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变发生在职责的正式化和专业化上。
图表显示,从永乐到宣德年间,宦官机构的设置逐渐系统化,职责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制度观察者评论道:任何权力的获得,都是从获得正式职责开始的。
宣德元年设立的内书堂,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创新。朱迪钠展示出内书堂的教学场景,这里不仅教授太监们识字,还传授经史典籍,俨然是一座专门培养宦官人才的。
画面中,翰林院的学士正在为坐得整整齐齐的太监们授课,课本上赫然是《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
令人深思的是,朱迪钠分析道,这个举措得到了当时文官集团的支持。大学士陈山等人亲自担任教习,他们或许认为,让太监接受儒家教化,能够使他们更加明事理、守规矩
【教育悖论】:这真是讽刺!文官们亲手培养了自己未来的对手!
随着画面转换,朱迪钠继续解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宦官系统的专业分工。除了众所周知的司礼监,还出现了御马监、针工局、银作局等专业机构。
天幕上列出各监局的职责:
御马监:管理禁军和草场
针工局:负责宫廷服饰制作
银作局:掌管金银器制作
这些机构看似只是服务性部门,朱迪钠指出,但实际上它们控制着军事、财政、手工业等重要领域。宦官通过这些机构,逐渐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
最精妙的设计在于,朱迪钠调出政务处理流程图,宦官被巧妙地嵌入到国家政务的处理流程中。以司礼监为例,他们负责的环节,成为诏令生效的必经步骤。
流程图清晰地显示: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裁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个制度设计使得宦官不再是简单的侍从,而是政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朱迪钠强调,他们的权力来自于制度性的授权,而非单纯的个人宠信。
权力分析感叹道: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权力已经被制度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朱迪钠补充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通过内书堂的教育,宦官群体开始积累文化资本。他们读圣贤书,习儒家礼,这为他们与文官集团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