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主播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歉意和新的规划:“各位网友,关于靖难之役的进程,我们基本讲述完毕。回头看看,感觉讲得并不算好,偏离了我最初设想的《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这个主题。不过既然讲到了这里,除了各种‘死法’,我准备再额外讲述一种特殊的‘活法’——那就是,永乐帝朱棣,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让他的父亲,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史书上‘多活了’四年的。”
此言一出,天幕下的朱元璋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堵了一下,比之前听到自己可能被孙子活埋还要憋闷和……丢人!
活埋好歹是别人对他下手,这“多活四年”算怎么回事?这分明是老四这个逆子,把他这个死了的老爹从坟里刨出来,擦洗干净,当成一个名正言顺的政治工具来使唤啊!
他朱元璋一生,只有他拿别人当棋子、当工具使的份,何曾想过自己死后,竟然会被亲儿子如此“利用”?这真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一股邪火混合着极其复杂的荒谬感涌上心头,他盯着那个因为天幕持续爆料已经习惯性跪下、努力降低存在感的朱棣,脸上忽然扯出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语气“温和”得令人毛骨悚然:
“老四啊,起来吧,老是跪着像什么样子。”他招了招手,“来,到爹跟前儿来。咱今天可得好好听听,看看咱的‘大孝子’是怎么个孝顺法,能让咱这个死人多喘四年气的。咱也好生学学,说不定……”
说不定什么?
朱元璋没有说下去,只是那意味深长的拖长音和眼中一闪而过的冰冷光芒,让所有听到的人都不寒而栗,感觉比任何明确的威胁都要可怕。这“说不定”后面,隐藏的可能是更加难以想象的帝王心术,或者是对朱棣未来更加严酷的审视和……惩罚?
朱棣硬着头皮,在众人同情、怜悯或是幸灾乐祸的目光中,艰难地站起身,挪到御阶之下,垂首肃立,心里已经把未来那个自作聪明的自己骂了千百遍。
天幕上,朱迪钠开始讲述这“多活四年”的起因:
“朱棣刚进入南京时,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周密的长远计划。在曹国公李景隆、都督王宁以及谷王朱橞等一批早早投诚的勋贵和宗室的簇拥下,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就被这股‘拥立’的潮流推着,径直朝着皇宫方向而去,准备直接登基。”
画面中,以朱棣为核心的人群浩浩荡荡,气氛看似热烈。李景隆等人不断进言,强调“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建文帝“已死”,燕王殿下您就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理应立刻即位,以安天下人心。其他藩王如朱橞等也真心附和,毕竟朱棣承诺过事后让他们各回封地,继续当逍遥王爷。
“然而,就在这支队伍快要抵达宫门的时候,”朱迪钠的声音带着戏剧性的转折,“一个身影拦在了路前。此人名叫杨荣,字子荣,是建文二年的新科进士。”
画面给到了这位年轻官员一个特写,他虽然官位不高,但面对杀气未褪的燕王和众多勋贵,神色却异常镇定。
朱棣骑在马上,皱眉看着这个不知死活的书生,正准备让人将其驱开。却见杨荣不慌不忙,躬身行礼,然后抬起头,清晰而有力地问出了一句话。
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同当头棒喝,让被胜利和拥立冲昏头脑的朱棣瞬间冷静了下来,也让他明白,自己想要名正言顺地坐上那个位置,还有很多事情必须要做。
朱迪钠一字一顿地复述了那句关键的问话:
“殿下是先行谒陵之礼,还是先即皇帝位?”
天幕上,朱迪钠详细解读着杨荣那句问话的千钧之力:“‘殿下是先行谒陵之礼,还是先即皇帝位?’这句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选择,实则直击朱棣当时最大的政治软肋——得位的合法性与‘孝道’的外衣。”
“如果朱棣选择先登基,”朱迪钠分析道,“那就坐实了他迫不及待抢夺侄儿江山的野心,将‘靖难’的遮羞布彻底扯下,暴露其赤裸裸的篡位者面目。这不仅会招致天下士人的非议,更会让他一直宣称的‘效法周公辅成王’成为笑柄。”
“而杨荣指出的另一条路——先谒陵,”朱迪钠的声音带着赞许,“则是为朱棣铺就了一条看似更加名正言顺的台阶。谒陵,是孝子对父亲应尽的礼数。通过先去拜谒父皇朱元璋的陵墓(孝陵),朱棣可以向天下人强调:我首先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我进入南京,是为了向父亲禀告‘清君侧’的成功,是为了维护您老人家定下的法度!我是以朱家孝子贤孙的身份,来收拾被奸臣扰乱的山河!”
画面中,骑在马上的朱棣,在听到杨荣这句话后,脸上的不耐烦和杀气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凝重。他深深地看了杨子荣一眼,毫不犹豫地拨转马头,沉声下令:“移驾孝陵!”
天幕上出现了朱棣率领文武百官前往钟山孝陵的场景。队伍庄严肃穆,与之前直奔皇宫的急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