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那个波澜壮阔、诸侯纷争的时代,如今河南省境内存在着两个小小的诸侯国,一个是郑国,另一个则是息国(原文“西国”有误,应为“息国” )。公元前712年,风云突变,息国竟贸然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不过是沧海一粟,规模都十分有限。然而,细细比较之下,息国在人力、物力方面远远不及郑国,军力更是相差悬殊。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这场战争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出所料,战争以息国的惨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目光敏锐、有真知灼见的人便断言,息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他们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依据:其一,息国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德行如何。在春秋那个讲究德行的时代,德行是立国之本,可息国却对此置若罔闻;其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就盲目出兵,如同飞蛾扑火;其三,不同亲近的国家搞好关系、笼络人心。在复杂的诸侯关系中,盟友的力量至关重要,可息国却孤立无援;其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出师无名,又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其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失败后不反思、不总结,又怎能避免重蹈覆辙?他们不禁发出灵魂拷问:究竟是谁犯了这五条严重的错误,还执意出师讨伐别国?最终遭到失败,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果然,命运似乎早已为息国写好了结局。这场战争尚未正式打响,息国就被强大的楚国给消灭了,如同蝼蚁被巨浪轻易吞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不自量力”这个成语,就源于这样的历史故事。它原本的意思是如同蚂蚁想要摇动大树一般,比喻一个人没有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企图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动摇、破坏强大的事物,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它的近义词有“蚍蜉撼树”,二者都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反义词则是“自知之明”,强调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比如造句:“球球是一个非常不自量力的人,明明自己能力有限,却非要挑战高难度的任务。”
聪明的朋友们,古言古语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个人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准确认识自己,才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就像息国一样,做一些不自量力的事情,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所以,无论以后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学会量力而行。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船有多大、能承载多少重量,才能安全地驶向彼岸。
# 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有位名叫陈实的贤士,为人公正无私,处事极有分寸。在那乡间邻里,一旦遇上什么扯不清的纠纷,自己又实在解决不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请陈实来裁决。只要经过他的手,那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如此一来,陈实在家乡那可是威望极高,备受众人敬重。
陈实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元芳,老二叫陈继芳。这兄弟二人自幼便受父亲言传身教,品德也是十分高尚,为人正直善良,在乡邻间口碑极佳。
陈元芳有个儿子,名叫陈长文;陈继芳也有个儿子,唤作陈孝先。这一日,长文和孝先凑在一起,不知怎的就聊起了父辈的人品修养,话匣子一打开,便争论得热火朝天。长文满脸自豪,一个劲儿地夸耀自己父亲陈元芳的功德品行,说父亲如何仁义礼智信,事事都堪称楷模;孝先也不甘示弱,同样满脸骄傲地宣扬自己父亲陈继芳的种种美德,称父亲在为人处世、孝悌之道上做得无可挑剔。两人都觉得自己的父亲品德才是最好的,谁也不服谁,争得面红耳赤,却始终分不出个高低。
这俩孩子争论得实在没了结果,便一同跑去找爷爷陈实评理。陈实听闻两个孙子的争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他眼中,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元芳和陈继芳,那可都是品德兼优的贤能之人。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说,元芳实在是优秀啊,优秀到让他的弟弟很难去效法学习他;季方同样出色得很呢,出色到让他的哥哥也难以效法学习他。
后来,陈实这句充满智慧的感叹之语,被人们精简浓缩成了“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是夸赞兄弟俩都十分优秀,难以分出高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字的含义从原本难以效法的“难”,解读成了落难的“难”。于是,“难兄难弟”便被用来指代那些共同患难的人,或者彼此处于同样困境之中的人。
就这样,一个原本关于品德赞誉的成语,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转变,承载了新的情感与含义,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表达共同经历困境时常用的词汇。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