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对一旁的温小虹说:“小虹,也请你们厂里的生产调度主任、老师傅代表,来上海,参加为期三天的技术培训,主题就是‘数据库基本原理和系统逻辑’,不用懂编程,但要明白数据是怎么流动的,为什么会出错。”
这道命令,如同一声惊雷,让在场所有技术人员都愣住了。下车间?顶岗?这对习惯于在空调房里面对电脑屏幕的他们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然而,宝总的决心不容动摇。次日,以赵雷和阿拉丁技术骨干为首的一行十几人,穿着不合身的工作服,有些别扭地出现在了湖西厂嘈杂的车间里。起初,他们带着知识分子的矜持和不适,但很快,车间里高温、噪音、机油味以及流水线上片刻不停、环环相扣的紧张节奏,便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亲眼看到老师傅如何凭借经验判断纱线张力,看到流水线上一个环节的延迟如何导致后续工序的全面拥堵,更看到了上午系统瘫痪时工人们脸上真实的焦虑和无助。那位提交问题代码的王工程师,在尝试操作一台复杂的针织机却屡屡失败后,满头大汗地对身边的赵雷叹道:“老赵,我现在有点明白……你们为什么把系统稳定性看得比什么都重了。这里停一分钟,都是真金白银啊!”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培训教室里,湖西厂的老师傅们对着投影仪上复杂的数据库E-R图直皱眉头,但在技术员耐心地用“仓库货架”、“物料卡片”等比喻解释后,也开始模模糊糊地理解了“数据一致性”和“流程依赖”到底是个啥意思。
一周后,宝总在至真园一个安静的包间里,召开了名为“融合夜话”的座谈会。没有PPT,没有议程,只有清茶一杯。让下了车间的工程师和学了数据库的老师傅们坐在一起,畅谈感受。起初还有些尴尬,但在魏宏庆(作为产业带主理人被特邀参加)插科打诨的引导下,气氛逐渐活跃。
魏宏庆拍着大腿说:“各位大工程师,你们是不知道!我们海宁厂做皮衣,两块皮子要缝在一起,光针脚密不行,还得对纹路!纹路对不上,这件衣服就废了!我看你们搞系统也一样,光代码写得漂亮不行,得跟我们厂里这流水线的‘纹路’对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他这番接地气的比喻,引得众人纷纷点头。赵雷感慨道:“是啊,以前总觉得功能实现就行,下了车间才知道,一个数据错了,可能意味着整批原料报废。”阿拉丁的王工也诚恳地说:“以前追求技术炫酷,现在觉得,能让机器不停、工人不慌的系统,才是真的好系统。”
思想的坚冰,在共同的体验和朴素的交流中开始融化。
这次“车间洗礼”和“夜话交心”之后,技术部的氛围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虽然技术争论依然存在,但少了些傲慢与偏见,多了些基于实际需求的探讨与合作。宝总趁热打铁,正式组建了“贸易通下一代系统整合开发小组”,由赵雷总负责,原阿拉丁团队的一名技术尖子担任副组长,要求他们在三个月内,开发出第一版融合双方优势的新系统。
融合的过程依旧充满挑战,争吵和磨合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在“湖西厂停产事件”的深刻教训和“下车间”的共同记忆下,大家都多了一份克制与务实。一个月后,一个内部测试版终于出炉。这个版本,既保留了贸易通系统稳定、严谨的核心业务逻辑和数据架构,又吸收了阿拉丁团队在用户交互体验上的优化,界面更加清晰友好,响应速度也有所提升。
当这个融合版的雏形在湖西厂和海宁厂进行小范围试用时,获得了来自一线操作人员和管理者不错的反馈。虽然距离完美还很远,但它标志着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团队,终于找到了协同工作的可能。
爷叔在听取宝总汇报后,捻着佛珠,淡淡评价道:“刀剑锋芒,须经淬火打磨,方能合一。团队亦如此,不经事磨,不见真章。此番阵痛,非是损耗,实乃锤炼。刃口相磨,虽损其形,终利其锋。”
宝总深以为然。他知道,整合的阵痛远未结束,但最艰难的一关已经闯过。这支经过淬火打磨的技术团队,将成为贸易通未来征战产业互联网战场最锋利的武器。黄浦江的水,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蕴含着融合与新生的巨大力量。
喜欢繁花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繁花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