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权倾朝野。他不仅手握重兵,还把持着朝政,小顺治在他面前,根本就是个傀儡皇帝。孝庄知道,现在还不是和多尔衮翻脸的时候,必须忍。她一边教导顺治要隐忍低调,不要和多尔衮发生冲突,一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多尔衮也确实嚣张,仗着自己是摄政王,越来越不把顺治放在眼里,甚至把皇帝的玉玺都搬到自己府里,上朝的时候还站在皇帝身边,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架势。朝廷里的大臣们,要么依附多尔衮,要么敢怒不敢言。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没有冲动,而是继续隐忍,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多尔衮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途中意外去世。孝庄知道,反击的机会来了。她立刻辅佐顺治亲政,然后开始清算多尔衮的党羽。她先是追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没收了他的家产,然后处死了那些依附多尔衮的大臣,一步步把权力收回到顺治手中。这一系列操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展现了孝庄高超的政治手腕。
可刚搞定多尔衮,孝庄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儿子顺治太叛逆了。顺治亲政后,虽然也想做个好皇帝,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尤其是在婚姻和感情问题上,和孝庄闹得不可开交。
孝庄为了巩固皇权,给顺治安排了一桩政治婚姻,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的孟古青为皇后。可顺治根本不喜欢这位皇后,觉得她骄横跋扈、奢侈浪费,非要废了她。孝庄坚决反对,她知道这桩婚姻关系到清朝和蒙古的联盟,不能说废就废。可顺治铁了心,甚至以“皇后无能”为由,强行废黜了孟古青,改封为静妃。
母子俩的矛盾越来越深,顺治不仅不听孝庄的话,还越来越沉迷佛法,甚至想剃度出家。后来,顺治宠爱的董鄂妃去世,他更是万念俱灰,身体也越来越差。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24岁。
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孝庄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可她没有倒下,因为她知道,大清的江山还需要她支撑。顺治去世后,8岁的玄烨登基,也就是康熙帝。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承担起辅佐幼主的重任。这一次,她吸取了辅佐顺治的教训,改变了教育方式,决心把玄烨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孝庄对康熙的教育,那可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她不仅教康熙读书写字、治国理政,还教他如何做人、如何隐忍、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
孝庄给康熙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读书,中午只能休息一会儿,晚上还要复习功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康熙后来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读书特别刻苦,甚至累得咳血,但孝庄从来没有心疼过,反而告诉她:“你是天子,将来要治理天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不能怕吃苦。”
除了读书,孝庄还注重培养康熙的实践能力。她经常给康熙讲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创业的故事,让他明白江山来之不易;她还让康熙参与处理一些简单的朝政,锻炼他的政治思维;遇到重要的决策,她也会引导康熙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给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直接替他做决定。
康熙登基初期,朝廷里有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鳌拜最为嚣张跋扈,他仗着自己战功赫赫,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独断专行,结党营私,甚至擅自处死大臣,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孝庄知道,鳌拜不除,大清的江山就不得安宁。但她也知道,康熙年纪还小,不能硬碰硬。于是她再次使出了“隐忍”的绝招,让康熙表面上对鳌拜恭敬有加,暗地里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她支持康熙选拔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在宫中练习布库(摔跤),名义上是陪康熙玩耍,实际上是在训练一支亲信部队。
1669年,康熙已经16岁了,孝庄觉得时机成熟,于是策划了一场“摔跤擒鳌拜”的好戏。康熙以邀请鳌拜进宫下棋为由,把他骗进宫中。当鳌拜走进大殿时,那些练习布库的少年突然一拥而上,把鳌拜扑倒在地,束手就擒。就这样,权倾朝野的鳌拜,被一群少年轻松搞定。
擒住鳌拜后,孝庄又辅佐康熙清算鳌拜的党羽,收回了朝政大权。这一次,康熙彻底亲政,开始大展拳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而孝庄,则继续在幕后默默支持他,为他出谋划策。
康熙亲政后,面临着很多难题:三藩之乱、台湾问题、噶尔丹叛乱、沙俄入侵等等。每当康熙遇到困难时,孝庄都会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比如在三藩之乱期间,吴三桂叛军势如破竹,一度占领了半壁江山,康熙压力巨大,甚至想过放弃。孝庄却告诉她:“当年太祖、太宗创业比这还难,都能坚持下来,你作为他们的后代,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她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犒劳军队,鼓舞士气。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