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知道,第一次面试,卫鞅就踩了雷。他跟孝公聊的是“帝道”,也就是尧舜禹那套治国理念,说要靠仁德感化百姓,慢慢实现天下太平。孝公听得直打哈欠,心里想:“我现在要的是快速变强,你跟我聊尧舜?这不是扯犊子吗?”等卫鞅走了,孝公把景监骂了一顿:“你推荐的这是什么人?净说些没用的废话!”
景监回来又把卫鞅骂了一顿,卫鞅却不慌不忙:“老板第一次没听进去,是因为我没找对路子。你再帮我安排一次,这次我跟他聊‘王道’。”第二次面试,卫鞅跟孝公聊的是周文王、周武王那套,说要靠礼仪教化百姓,建立稳定的秩序。孝公还是没兴趣,听完了跟景监说:“这人还是不行,跟我想要的不一样。”
景监又去找卫鞅,卫鞅这次却笑了:“我知道老板想要什么了,你再帮我安排一次,这次保证他满意。”第三次面试,卫鞅一上来就没绕圈子,直接跟孝公聊“霸道”,也就是怎么通过变法强兵,快速称霸诸侯。这下可算说到孝公心坎里了,孝公越听越精神,身子往前凑了凑,还时不时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两人从早上聊到晚上,聊得忘了吃饭,孝公甚至把膝盖都往前挪了好几次(当时古人是跪坐,膝盖往前挪表示听得入迷),《史记》里说“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这场景,跟现在老板遇到一个能解决公司核心问题的人才,聊得忘了下班一模一样。
面试通过了,孝公心里却还有点犹豫:变法这事儿,牵扯太大,朝堂上肯定有很多人反对,要是搞不好,反而会引发内乱。有天晚上,孝公把卫鞅叫到宫里,两人对着一盏油灯,聊到半夜。孝公说:“我想变法,可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还怕老臣们反对,你说怎么办?”
卫鞅一句话就点醒了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翻译过来就是:“想干大事就别怕别人说闲话,聪明的人都是在事情没成之前就看到机会,笨蛋都是等事情成了才明白。老百姓只能跟着享受成果,没法一起商量怎么开始。只要能让国家变强,就不用守着老规矩;只要能让百姓得利,就不用循规蹈矩。”
孝公听完,一拍大腿:“说得对!就这么干!”第二天早朝,孝公直接宣布要变法,让卫鞅负责制定变法条例。果然,老臣甘龙、杜挚立刻站出来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杜挚也跟着附和:“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白了就是“老规矩不能变,变了会出乱子”。卫鞅直接回怼:“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意思是“你们说的都是老掉牙的话,三代(夏商周)礼仪不一样,照样当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法律不一样,照样称霸。聪明的人制定规矩,笨蛋才守着规矩不放。”
这番话把甘龙、杜挚怼得没话说,孝公趁机拍板:“卫鞅说得对!从今天起,秦国开始变法,谁要是敢反对,按律处置!”就这样,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卫鞅的变法大戏,正式在秦国拉开了序幕。
变法可不是嘴上说说,得有实际行动。卫鞅第一步就搞了个“立木为信”,这事儿现在还被当成“诚信”的典范。当时秦国老百姓对官府的话根本不信,觉得官府只会忽悠人。卫鞅就找了根三丈高的木头,立在栎阳的南门,贴了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
老百姓围了一圈,都在那儿议论:“这木头又不重,搬过去就给十金?肯定是骗人的。”没人敢动。卫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这下更没人信了,都说“官府这是想耍我们玩”。直到有个叫“张三”(史书记载里没名字,咱就给他起个常见名)的壮汉,心里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搬过去要是不给钱,大不了骂一顿官府,也不吃亏。”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走,一路引来无数人围观。
到了北门,卫鞅当场让人把五十金给了张三,金灿灿的金子晃得众人眼都花了。这下老百姓都信了:“原来官府这次是来真的!”《史记》里写“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招虽然简单,却给变法立了个“诚信招牌”,为后来的法令推行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变法内容,条条都戳中秦国的痛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